本报记者 孙丹丹 通讯员 沈红卫
9月的柴达木盆地北缘,海拔3500米的义海能源大煤沟煤矿已浸着凉意,而矿区西侧的枸杞园却热闹非凡:一串串红如玛瑙、黑似墨玉的果实缀满枝头,在高原澄澈的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成为职工们争相打卡的“生态地标”。谁能想到,这抹生机盎然的亮色,来自一片曾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
义海能源大煤沟煤矿所在的戈壁滩地,年平均降雨量仅82毫米,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29倍,即便是被称为“戈壁霸主”的骆驼刺,也需“一年长一寸、冬天冻一节”才能艰难存活。二十多年来,大煤沟煤矿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在戈壁上开启“植绿行动”——从格尔木、兰州等地甄选枸杞、沙棘等耐寒灌木,引进耐风的柳榆,搭配丁香、格桑花等花卉,逐步织就绿色画卷。
为守住这份绿色,今年6月,大煤沟煤矿进一步升级生态守护举措:修复老旧地下管网,铺设5600余米喷灌胶带,让细密水珠每日准时滋养每株苗木。从栽种时的小心翼翼,到日常的挂牌管理、定期评比,职工们用点滴行动呵护着戈壁上的绿意。
如今,枸杞园迎来丰收季。下班后,职工们三三两两入园采摘,指尖轻捻便收获满掌甜蜜,或直接品尝,或晾干后与亲友分享。“刚来那会儿,周边全是戈壁山峦,风刮得脸疼,现在能摘到自己种的枸杞。”老矿工的感慨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在高寒荒漠中,枸杞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更成为大煤沟煤矿的生态“名片”。它见证着矿区从荒芜到葱茏的蝶变,承载着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蓝天白云下红果绿树相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戈壁矿山徐徐铺展,诉说着煤矿人守护绿色、赋能发展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