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杲杲,金风飒飒,坐落于祁连山脉中段支脉宗务隆山下的海西州府所在地德令哈,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位于德令哈市的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这座串联和汇聚历史、资源、文化的殿堂,在秋日午后更显熠熠生辉,庄严宁静。
走进博物馆大厅,一面直冲天窗的巨幅大理石浮雕展现在眼前,“巍巍昆仑,万山之祖”八个大字的磅礴壮阔之气扑面而来,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始建于1996年的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担任着海西州文物的保护、管理、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等工作。是集展览、陈列、研究、文物修复和对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展馆。馆内设有海西历史文物展区、自然资源展区、发展成就展区和昆仑文化展区,生动展示海西历史的发展脉络。
馆内文物静静陈列于展柜,在日月轮回中、在斗转星移间,守护和传承着海西大地的文化根脉,彰显着海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海西各族儿女的文化内涵。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其背后是历史经久沉淀的文化,而海西的文化精魄,则由无数条穿越时空的文脉汇集凝聚在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成为海西各族群众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自信。文 \ 图 本报记者 阿延霞 沈高洁
数字科技“激活”文物 架起古今对话桥梁
“你好,我是西西,扫码即可为您讲解……”智能免费讲解机器人圆圆的大脑袋尽显萌态,可爱的语气与博物馆古朴的气质形成了古老与现代科技的奇妙交融。“海西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横亘于海西……”西西讲解的回声与历史的回音交相辉映,游客在详尽的讲解、璀璨珍贵的文物、博大精深的文化间与千百年前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修复的珍珠冕旒龙凤狮纹嵌宝石王冠,静静陈列在恒温展柜中。四川游客赖先生和妻子正轻触展柜屏幕,屏幕上的动态三维图像便带着这件珍宝缓缓旋转,冠体上翼龙昂首,立凤振翅,珍珠冕旒如星垂落,镶嵌的绿松石色泽夺目。“我触摸屏幕的那一刻就像是触碰到了这顶王冠,太有视觉冲击力了。”赖先生参观后有感而发。
除了展厅内的科技互动,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还通过公众号,为文物搭建了线上“家园”。公众号开设的文物鉴赏、文物介绍等栏目用图文、视频等形式细致讲述着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的距今有2800年历史的陶制牦牛色彩瑰丽,加工精美的鎏金凤鸟、青藏高原上极为罕见的高等级墓葬“血渭一号大墓”,以及石器、岩画、棺板画、金银器、织锦……数字科技让静置展柜的文物挣脱了时空的束缚,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将千古文明的魅力传播得更远更广。
始于沉淀 长于一鸣惊人
“塔里他里哈遗址”“血渭一号墓”“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乌兰泉沟一号墓”“鎏金凤鸟”“龙凤狮纹珍珠冕旒鎏金王冠”……数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海西境内的重大发现如璀璨星辰,人们不曾想到,这片高原上的荒漠戈壁居然会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宝库,每一处遗存都承载和潜藏着厚重的历史文明,为探明柴达木盆地千百年来的文明和发展提供解锁密码。“‘乌兰泉沟壁画墓’获得201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血渭一号墓’入选202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兰热水古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丰硕的考古成果也让承载这些历史记忆的博物馆成为文旅热点。作为国内继新疆之后为数不多存有干尸的博物馆,其独特的馆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你好,鎏金王冠在哪个位置?”来自江西的游客一进馆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这样的场景,在博物馆内时常上演。本地游客史女士第二次到访博物馆:“第一次来博物馆就觉得很震撼,这次带着几个朋友一起来,感受海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魅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在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达800多人次,考古发现与特色馆藏正持续为海西文化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瑰宝互融共生 文明交汇绵延
“没想到在海西居然还能看到洛阳的唐三彩珍品,这些展品太精美了。”展柜前驻足的游客不由得发出赞叹声。采访当日“驼铃古道 丝路华章——洛阳出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展”正在博物馆1号临时展厅展出,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三彩文官俑、抱鹅女俑、七星盘、镇墓兽等珍品在浅灰色粗布衬底和明亮的灯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更显流光溢彩,尽显千年神韵。
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博物馆每年都会引进一些具有特色的历史文物展,目的是让咱们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馆藏珍品,体验更多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百工奇巧——河湟文物民俗精品展”也在2号临展馆中进行。
据了解,今年以来,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已举办多次省内外文物展。此外,馆内文物珍品也时常参与国家、省级文物展出。让文物多元交流,让文明交融共生,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搭建多元文化交汇的平台,让文物跨越时空,在交流中讲述更完整的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生动真实、有据可考的史书。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正以丰富的馆藏和展览展示活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曾经在柴达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印记清晰地呈现,在展柜的灯光下,向世人娓娓道出那尘封已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