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扎西措毛 实习记者 马杰 山青秀
金秋九月,青藏高原的阳光格外明媚。在德令哈市蓄集乡,万亩青稞种植基地,沉甸甸的青稞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金黄的麦浪顺着柴达木盆地的地势起伏翻滚。这片曾因盐碱化严重而荒芜的土地,如今正以丰收的姿态,迎来属于它的“黄金季节”。
这片青稞基地的诞生,始于一场对土地的“重生计划”。时间回溯到2018年,海西州政府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针对蓄集乡部分牧场启动退牧还耕政策。经过精心规划与开垦,4.9万余亩盐碱地为“占补平衡”政策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后续青稞产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020年,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海西州政府携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推动青稞酒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双方决定共同打造万亩青稞种植基地。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转租赁的方式,承包了蓄集乡1.8万亩土地,着手建设企业首个自有青稞种植基地。这一举措,不仅让荒芜的土地有了“新主人”,更让高原青稞产业有了“新引擎”。
为何选择在海西州布局青稞种植?答案藏在这片高原的独特自然禀赋里。海西州平均海拔约3000米,昼夜温差大,白天充足的日照能让青稞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营养物质;夜晚较低的温度则能减少养分消耗,让青稞颗粒更加饱满。这种天然的有机种植条件,恰好契合青稞生长的需求。与此同时,海西州作为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工业发展主战场,也是省内重要的青稞产地,兼具区位、文旅、产业、资源等多重优势,为青稞种植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更让天佑德青稞酒的有机原料来源有了稳定保障。
“从基地筹建之初,总公司就制定了清晰的3年土壤改良计划:第一年完善基础设施,第二年开展试种,第三年实现量产。”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德令哈青稞种植基地经理孔祥国说,谈起基地建设的点点滴滴,他记忆犹新。最初接手这片土地时,盐碱化是最大的难题,土壤中盐碱含量过高,农作物难以存活。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基地团队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对土地进行激光平地与深耕,打破板结层,改善土壤透气性;通过漫灌的方式,逐步冲刷土壤中的盐碱成分;施用有机羊板粪,为土壤补充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提升土壤肥力。
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奇迹慢慢发生。曾经泛着白碱的荒滩,渐渐褪去灰白底色,披上了生机勃勃的“绿装”,最终变成了能孕育丰收的肥沃良田。“土壤改良是个慢功夫,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但我们从没想过放弃。”基地田间管理员陈大录说,除了种植青稞,基地还尝试种植燕麦,通过多种作物轮作与改良措施并举,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2025年,基地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约16000亩土地顺利通过覆绿验收,正式归入一般农田库。
如今,走进德令哈青稞种植基地,大型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具在田间有序作业,现代化的种植模式让青稞生产既科学又高效。据介绍,天佑德青稞酒为确保酿酒原料质量,建立了固定的青稞种植基地,并创新采用“基地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及收购模式,不仅确保了青稞的质量,还为当地农牧民开辟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起,基地正式从代耕模式转变为自营模式。截至目前,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已对德令哈青稞种植基地累计投资7000余万元,明年还将继续加大投入,重点用于土壤有机质改良和先进机械设备引进,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基地的产能与效益再上一个台阶。
基地的发展,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更让当地村民的生活迎来了“新转机”。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平原村村民汪永仓,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过去,他靠零散的农活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今年,得知德令哈青稞种植基地招工,有着大型机械驾驶经验的他,成为基地的一名机械检修及机械驾驶员。“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个月有固定工资,家里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说起这份工作,汪永仓的脸上满是笑容。像汪永仓这样,在基地实现就业的当地村民还有不少,他们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站在新的起点上,“青藏高原青稞产业带”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德令哈万亩青稞种植基地,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正以金色的青稞为笔,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柴达木的崭新篇章。“未来五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交出一份让公司满意、让当地政府放心的答卷。”孔祥国展望道,“基地不仅要为公司酿造有机青稞酒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原粮,更要扛起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责任,让这片高原土地越来越美,让当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风吹麦浪,麦香阵阵。在青藏高原的阳光下,这片万亩青稞田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承载着高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着更加灿烂的未来稳步前行。
图由:本报记者 扎西措毛 实习记者 马杰 青海日报记者 朱炜明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