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枸杞红遍致富路 劳务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图 本报记者 田格斯 摄

本报记者 田格斯 范宗文

9月的海西,成片的枸杞田翠绿夺目,一颗颗粒大饱满、晶莹剔透的红果挂满枝头,仿佛是镶嵌在绿色中的一枚枚红色宝石。一年一度的枸杞采摘季已全面开启,近万名采摘工从省内外赶来,与当地农牧民共同投入到这场“红色收获”中。

每年枸杞采摘季,海西州枸杞种植区需要大量采摘工人。为满足用工需求,海西州人社局聚力打造“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品牌,通过平台搭建、强化劳务对接,彻底打通就业服务末梢。

采摘工穿梭在枸杞田间,双手在枸杞枝条上来回翻飞,熟练迅速地将一颗颗成熟的枸杞摘下。“我们已经连续来了三年,现在一天能摘百八十斤。”来自四川的采摘工王明凤,跟十多位同乡在枸杞地里忙了十多天。

劳务保障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经济收益上。采摘工们通常按采摘量计酬,熟练工日均采摘量可达150斤至170斤左右。不到三个月的采摘季,可获得近2万元的收入。

劳务收入不仅改善了务工人员的家庭条件,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柱。

“在家附近就能务工,多劳多得,也挺不错。除了摘枸杞,开春起,就有剪枝、施肥、浇水等工作,随时可以打点临工。”家住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村民朵六月花说道。

在海西,像朵六月花这样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的例子不胜枚举。枸杞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枸杞采摘劳务用工服务保障既保证了枸杞及时采摘,又帮助许多家庭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双赢。

海西州紧紧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目标,始终把柴达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劳务输出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还伴随着品牌的建设。

7月17日,2025年全省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对接洽谈系列活动在德令哈市启动,来自格尔木市垦丰社区的枸杞种植户许正青说:“这次活动,为我们牵线搭桥,搭建平台,提供了服务,解决了枸杞采摘用工的问题,确保了枸杞采摘顺利进行。”

政府搭台“唱戏”,企业收获满满。长期以来的合作,让海西州枸杞种植企业、种植户与全省农牧区劳动力建立了长期相对固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海西州与全省各地人社就业部门积极对接,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组织当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前往海西从事枸杞采摘务工,劳务收入较为可观,逐步形成了全省“柴达木枸杞采摘”优质劳务品牌。

海西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融合发展”的原则,不断推动枸杞劳务经济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枸杞产业和劳务产业双促进、双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柴达木枸杞采摘”已成为与“青海拉面”“青绣”齐名,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劳务品牌。年均创造劳务经济收入5亿元以上,直接带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约6.5万人次以上,人均短期收入8000元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劳务保障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袤戈壁滩正因“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品牌而焕发活力,这条致富路不仅连接着故乡与他乡,更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希望与振兴。随着劳务品牌提质增效,拓宽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枸杞采摘劳务用工服务保障体系将继续为海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昆仑山下柴杞红,熟练的采摘工们正用双手编织着自己的致富梦,也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