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青办字〔2025〕32号)精神,中共海西州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荐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评定,拟推荐乌兰县柯柯镇人民政府等6个单位、陈海忠等6名个人分别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现对推荐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5年9月8日—2025年9月12日(共5天)。公示期间,请各界干部群众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等形式,署名对公示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
地 址:海西州委统战部
联系电话:0977—8201935(传真)
附件: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推荐对象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州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年9月8日
附 件4
扎根检察沃土
筑牢团结之基
海西州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郭海芳
郭海芳,女,35岁,土族,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现任海西州检察院机关党委副书记一职。自2017年11月进入海西州人民检察院工作以来,负责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兢兢业业、勤恳务实,认真负责地完成好每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一、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把加强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始终将学习党的民族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重要任务,结合近年来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专题活动,通过参加专题学习、开展专题研讨、阅读理论书籍、观看教育影片等多种方式,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坚定对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深化“五个认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动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在与不同民族同事、朋友交往中,以平等、包容的态度促进相互理解,坚决抵制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立足岗位履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自身岗位,积极参与和策划开展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相关活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参观莫河驼场、柯鲁柯农垦博物馆、观看红色电影等支部活动以及学习党史、学习“两路”精神等,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通过了解各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共同奋斗的史实,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如今的团结、强盛、和谐的社会和平安、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各民族长期奋斗的成果,同时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积极策划和参加社区共建系列活动,组织本院干警和社区党支部及群众共同开展母亲节活动、端午节包粽子、帮助实现微心愿等活动;担任讲解员向社会各界讲解检察工作等方式,为群众答疑解惑、解决实际困难;深入扶贫联点村开展慰问活动,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局面。
三、热心公益帮扶,践行民族团结大爱精神。结合“支部共建”活动、法制宣讲以及群团等工作,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类“献爱心”活动,连续多年参与红十字会、妇联等部门组织的捐款捐物活动,多次以党员身份认领并帮助实现共建社区群众“微心愿”,赴单位扶贫联点村开展慰问活动,深入基层乡镇村社、企业、学校等开展宣讲宣传活动,以多种方式投身公益事业,切实服务基层人民群众。
近年来,郭海芳同志立足岗位职责,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按照上级和院党组工作部署安排,结合检察工作特色和地区实际,积极落实党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任务,策划和开展各项推动党建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融合、推动检察工作和人民群众深度融合、推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系列活动,促进海西州人民检察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提升。其个人因工作表现突出,2019年荣获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个人”,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公务员考核优秀,荣立个人三等功。
高原“石榴籽”
团结“传播者”
海西州融媒体中心编委会副主任 东主才让
东主才让,男,藏族,现任海西州融媒体中心编委会副主任,二级译审。自1995年投身新闻宣传事业以来,他始终坚守岗位,以高度的责任感为海西新闻宣传事业贡献力量,更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勇挑重担,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和睦的杰出基层工作者。
一、坚定政治立场,忠诚守护民族团结
东主才让始终恪守“讲原则、讲团结、讲稳定,识大体、顾大局”的准则。他深知新闻宣传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他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四个与共 ”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行动指南。
日常中,他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向各族群众讲解民族团结的意义。面对复杂敏感的民族问题,他立场坚定,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始终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民族团结的忠诚守护。
二、深耕宣传领域,积极传播民族团结
作为编委会副主任,东主才让充分发挥民族语言媒体优势,带领团队用藏汉双语讲好海西民族团结故事。2022年,他牵头成立“石榴籽”影视文化传媒工作室,策划开展“红石榴杯·柴院学子心向党”民族团结微视频大赛,收到作品200余部,展现了各民族学子团结互助的场景,该大赛荣获“最佳组织奖”,成为海西民族团结宣传的品牌活动。
他还亲自参与创作宣传歌曲《海西,美丽家园》,歌曲融合民族曲调与现代元素,在全州广泛传唱,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纽带。此外,他多次参加全国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高峰论坛,交流发言20次以上,其“用民族文化纽带凝聚共同体意识”等观点获专家认可,为全国民族团结事业贡献了“海西智慧”。
三、聚焦精品创作,生动践行民族团结
东主才让在新闻创作中,将民族团结作为重要主题。他带领团队创作的微纪录片《我的骏马》,讲述了藏族同胞与其他民族备战赛马的故事,该片分别获亚洲微电影大赛最佳作品奖和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让海西民族团结故事走向国内外。
作为民族语文翻译骨干,他在第十二次青海省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论坛上,提交的论文荣获三等奖,为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发展提供了借鉴。
他还带领团队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活动,在民族节日期间组织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20余场,并在学校开展“民族小使者”活动,营造了“各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四、坚守初心使命,默默奉献民族团结
东主才让始终秉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在采编岗位时,他深入牧区乡村,采写大量民族团结报道;走上管理岗位后,将中心打造成民族团结宣传阵地。
他关心各族同事,一视同仁、悉心指导,同事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他的影响下,中心形成了各民族同事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东主才让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卓越的工作成效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躬耕职教沃土
浇灌民族团结常青树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统战部(宣传部)副部长 夏露同志
在辽阔壮美的青海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以其坚韧与丰饶滋养着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生态。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肩负着为地区发展培育技能人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光荣使命。学院统战部(宣传部)副部长夏露同志,正是这份使命的坚定践行者与创新开拓者。她立足本职岗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的核心主线,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学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倾注心血、探索新路,用平凡而坚实的脚步丈量着民族团结的深度与广度。
一、 筑牢思想根基,做民族团结理论的“播种者”
聚焦课程主渠道。组织思政课教师团队,深度挖掘专业课程、地方历史文化中的民族团结元素,参与并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英语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党员必读书目选编》,主持并立项省级课题《心中的七月》;主持校级课题《精准思政背景下:“四向融入”“四方协同”——探索红色家书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等,将共同体理念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教学。
宣传阵地立体化。依托学院宣传栏、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广播站,精心策划开设“石榴籽家园”“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专题专栏。定期推送政策解读、先进事迹、民族文化知识,制作发布一批反映学院各族师生团结奋进的微视频、主题海报,营造抬头可见、触手可及的浓厚氛围。
主题活动常态化。每年牵头策划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举办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等。特别策划“民族故事我来讲”活动,鼓励各族学生分享本民族风俗、家乡变化、互助故事,在讲述与聆听中增进认知与共情。
二、 深耕文化浸润,做交往交流交融的“搭桥者”
打造“多彩文化”品牌。精心培育“高原职教·多彩家园”校园文化品牌。持续举办融汇藏、蒙、回、汉等多民族元素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歌舞展演、体育竞技、民族手工艺作品展。组织“民族服饰体验日”,让师生在沉浸式参与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与共通的情感。
推动“混班混宿”深化。积极倡导并配合学工部门优化班级和宿舍安排,大力推动不同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指导学生会、团委成立“藏文书法社”等兴趣社团,鼓励跨民族组建学习小组、技能竞赛团队、志愿服务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密切协作中打破隔阂、建立友谊。
搭建“心灵对话”平台。时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联合辅导员、班主任定期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座谈与个别谈心。重点关注新生入学、传统节日、就业选择等关键节点,及时疏导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与焦虑,传递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关怀。
三、 聚焦职教特色,做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助力者”
赋能“技能成才”之路。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农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与技能发展。积极协调教务、学工、就业等部门,推动设立专项帮扶机制。主动对接本地民族特色产业(如有机枸杞种植、盐湖化工、民族旅游)相关企业,推动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显著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与留青发展意愿。
推动“技能服务乡村”。牵头组建多民族师生共同参与的“技能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利用寒暑假及实习期,深入周边民族村镇,开展家电维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等实用技术服务。一次在职业培训中心开展的普通话水平培训后,学生特意送上哈达:“夏露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培训,帮助我们考上了教师资格证,为我们打开了就业的希望之门!”
促进“校地共建”融合。积极发挥学院统战优势,推动与地方政府、民族乡村、社区、企业建立常态化民族团结共建机制。组织师生参与地方“柴达木之夏”、那达慕大会等重大民族节庆活动的志愿服务与文艺演出;邀请地方民族干部、模范代表、行业能手进校作报告,讲述扎根高原、团结奋斗的故事,构建起校地联动、资源共享、情感互通的生动局面。
四、 真情浇灌结硕果,民族团结之花绽高原
学院氛围日益和谐融洽。“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各族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蔚然成风,从未发生任何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校园里不同民族学生并肩学习、同台竞技、共庆佳节的场景随处可见,成为最动人的风景线。
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2025年指导学生丁增格丁、祁霏艳、魏兴参加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口语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个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近年来,指导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涌现出一批返回家乡创业或成为当地企业技术骨干的优秀毕业生。学院也因此多次荣获青海省就业创业示范基地、青海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等荣誉,夏露同志本人在2024年青海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示范效应持续扩大。夏露同志总结提炼的“一条主线、两个阵地、三项动能、四个下功夫,铸校园德育之魂 育民族团结之花”工作模式,得到上级部门肯定并在青海日报推广。学院开展的特色活动多次被省州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成为展示青海职业院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重要窗口。
夏露同志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沉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她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在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的沃土上,用心血浇灌着民族团结的常青之树,用真情呵护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