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十九载芳“华”铸师魂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图 本报记者 孙丹丹 旦正公吉力

当教师节的晨光穿透柴达木的薄雾,海西州高级中学校门口“师魂”石上的字迹愈发遒劲有力。致远楼里,教师李爱华的办公桌上,一盒刚拆封的饼干静静躺着,是她无暇顾及的早餐。刚结束第一节课的李爱华,正专注地用红笔在试卷上圈画批注。

几天前,青海省教育杰出人才和教学成果奖表彰大会传来喜讯:凭借19年扎根柴达木教育一线的热忱与坚守,李爱华捧回了青海省“杰出教师”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从21岁怀揣梦想登上讲台,到如今在“李老师”“点灯人”“爱华姐”三重角色里游刃有余,她用近7000个日夜,诠释着“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动人的初心。

“李老师”的趣味课堂:

让数学从课本走进日常

“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李爱华的数学课上,没有枯燥的知识灌输,只有学科与日常的巧妙碰撞。她用购物折扣讲解“等比数列”,用操场跑道丈量“三角函数”,用抛硬币游戏解读“概率”,连校园里的树木都成了讲解“周长与面积”的鲜活教具。

“李老师讲课从不局限于题目本身,会教我们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尤其是用动画演示公式推导时,数字和符号都像‘活’了起来!”海西州高级中学高三年级学生张青豫说,自己的数学逻辑正是这样练出来的。

为让课堂常教常新,李爱华始终保持自身学习热情:办公桌上除了教案和试卷,摆满了各类教学书籍与培训笔记,还有一本用废旧纸张裁切的自制便笺本,随手记录待办事项、教学灵感,以及工作中的所学所思所感;她多次赴杭州、北京、西安等地取经,将“核心素养教学”“信息化教学”理念带回学校,熟练运用智慧课堂系统实现黑板与屏幕无缝衔接,让抽象的数学题目在她的课堂上变得生动而有趣。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搞科研是为了让教学更科学、更有效。”教学之余,李爱华是一名“科研攻坚者”。发现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薄弱,她牵头申报省级重点课题,带领团队走访多所学校、分析上千份试卷,熬夜查阅文献完善研究成果。2024年,课题顺利结题,相关教学方法在全州多所高中推广。她还参与教育部跨学科课题,探索数学与物理、化学的融合教学,让理科知识不再“各自为战”。

19年坚持不懈地深耕细作,李爱华多次获得国家、省、州、市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奖项,十多节公开课获评县级以上优质课,还先后被评为“青海省技术状元”“青海省岗位能手”“青海省优秀教师”等,以扎实的教研功底为教育教学托底。

“点灯人”的传帮带:

点亮团队星火成炬

“师父,这节公开课的教学目标怎么设定更精准?”“师父,课题框架我还是有点模糊,您能再讲讲吗……”在数学教研组办公室里,青年教师们总爱围着李爱华虚心求教。作为青海省兼职教研员、德令哈市教研员、学校教研室主任,她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带动整个团队成长,才能让更多学生受益。”

青年教师马嘉琪回忆起自己刚入职时的窘迫:“连教案都写不好,是师父手把手教我分析教材、设计课堂环节。”为帮她准备校级公开课,李爱华陪她修改教案到深夜,连板书的字体大小、教具的摆放位置都一一指导,还贴心提醒:“这里多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那里可以用实物模型辅助讲解。”在李爱华的悉心指导下,马嘉琪入职仅一年就获评校级优质课、优秀班主任。

像马嘉琪这样在李爱华帮助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不少人都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并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和荣誉。

为让传帮带更加系统化,李爱华协助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师徒结对”制度,每周组织集体备课,每月开展“示范课”“磨课”活动。2023年,李爱华牵头成立“捭阖”数学社,带领学校师生开展实践研究。目前,李爱华数学团队喜摘2025年“青海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数学组成立薛兴元数学名师工作室,多名学生更是在青海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

“李老师从不藏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全分享给我们,有她在,教研组的凝聚力特别强。”青年教师李仲林说。

“李老师教给我们很多实用的解题思路,还经常鼓励我们参加奥数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让我对数学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考试时能够稳定发挥。成绩上来了,我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高三年级学生赵笙奥一直对数学保持着浓厚兴趣,成绩稳居年级前列。

“爱华姐”的“特别档案”:

学生就是她的家人

清晨7点半,距离上课还有半小时,李爱华代班主任的高一12班已热闹起来。“爱华姐,这道题目我没读懂。”“爱华姐,您看看我的错题整理得对吗……”学生们围拢过来,李爱华一一耐心解答。这样的场景,在她的教学生涯中从未缺席。

记者在李爱华的办公桌上无意间发现一摞“特别档案”:精心设计的学生档案夹,详细记录着班上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包括性格、特长、目标、理想,以及想对父母和老师说的话,连薄弱学科和具体薄弱知识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甚至还有“喜欢篮球”“妈妈在外打工”的细节。

“2006年第一次站上讲台,望着孩子们懵懂又期待的眼睛,我就在备课本上写下了‘一个都不能少’。”李爱华说,这句对教育事业的郑重承诺,她始终铭记于心,而记录着学生点滴的档案夹,如今已经攒了几十本。

在同事王莲莲眼中,李爱华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她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而在学生心里,爱华姐就是家人——

“爱华姐对我像亲姐姐一样,好幸运能遇到她。”采访间隙,一位学生主动找到记者,想表达对李爱华的感激。原来,刚入学军训时,高一12班学生马永强贫血晕倒,李爱华听说后一直在生活上照顾他、学习上关注他,还经常找他谈心,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

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每天早查学生出勤、晚送住校生回宿舍;学生生病时,她主动送医陪护;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她悄悄垫付学费……李爱华说:“这是身为一位老师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事呀!我身边的老师,也都是这样做的。”

“爱华姐,我考上北师大了!以后我也要当像您一样的老师!”听到电话里学生这样的欢呼,让她热泪盈眶。如今,李爱华教过的很多学生也成了老师,能够把这份温暖继续传递下去,是她最欣慰的事。

李爱华的抽屉里,有一个特殊的文件袋,里面珍藏着历届学生以及青年教师送的小礼物,有以她为原型创作的漫画作品,有亲手制作的各类卡片……

“爱华姐,要是没有您,我早就辍学了,谢谢您从来没有放弃我!”“爱华姐,感谢您,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和我约定一起坚持下去!”“爱华姐,其实之前我都对自己的学习绝望了,是见到你,才见到了希望。”……每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都满满承载着一段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

“19年扎根教学一线,主动请缨去海拔4000米以上的天峻支教,带的班级重点率最高达93%,还牵头完成两个省级重点课题……这样的老师,配得上‘杰出’二字!”海西州高级中学援青校长张于东对李爱华的评价,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面对荣誉,李爱华十分淡然:“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要站在讲台上一天,我就会用心教好每一个学生。”

采访临近尾声,李爱华的电话铃声响起,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奶声奶气地询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呀?班上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她这才猛然想起忘了接孩子,赶紧给父亲打去电话求助。“打心底里感谢我爱人,还有双方的父母亲,对我始终如一地理解和支持。”李爱华对家人充满了感激。

“爱华姐,教师节快乐!”就在这时,办公室门口传来异口同声的祝福,曾经的两名学生趁着教师节特地赶到学校来看望李爱华。

“我在黑龙江,今年回来实习了”“我在西安,准备考研……”已经读大三的学生,围在她身边说说笑笑,一如当年亲热的模样。夕阳透过窗棂,洒在三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爱是教育的底色。十九载春秋流转,李爱华用爱证明:教育的真谛,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份坚守点亮无数梦想。这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爱,正是她铸就“师魂”的唯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