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关于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3版:公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青办字〔2025〕32号)精神,中共海西州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荐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评定,拟推荐乌兰县柯柯镇人民政府等6个单位、陈海忠等6名个人分别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现对推荐对象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5年9月8日—2025年9月12日(共5天)。公示期间,请各界干部群众通过来电、来信、来访等形式,署名对公示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

地 址:海西州委统战部

联系电话:0977—8201935(传真)

附件: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推荐对象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

州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年9月8日

附 件1 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推荐对象基本情况表

序 号单位名称单位性质所属行业备 注1乌兰县柯柯镇人民政府行政单位政府机构2格尔木市委政法委行政机关党政机关3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居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行政基层4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办事处黄河路社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行政基层5海西州教育局行政单位教育6国家税务总局海西州税务局行政机关公共管理

附 件2 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被推荐对象基本情况表

序 号姓 名性 别民 族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学 历工作单位职 务职 称技术等级所属行业备 注1陈海忠男汉1968.6中共党员大专都兰县香加乡科尔村 党支部书记

兼村委会主任

农牧区2郑发清男回1987.6中共党员本科 中共茫崖市委

统一战线工作部

副部长、市民宗

局局长市工商联副主席

一级主任科员无机关事业单位3花木措女蒙古1988.6群众本科 海西州

文体旅游广电局

职员管理九级4东主才让男藏1971.8无党派人士本科海西州融媒体中心编委会副主任译审二级新闻宣传5郭海芳女土1990.10中共党员大学海西州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副书记6夏 露女汉1986.05中共党员本科 青海柴达木

职业技术学院

统战部(宣传部)

副部长

讲师高教中级教师

附 件3

聚“三力”融民心黄河路社区

绽放石榴籽家园光彩

——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黄河路社区事迹材料

近年来,德令哈市火车站街道办事处黄河路社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石榴籽家园”建设为核心,创新构建“党建引领、议事赋能、文化浸润”三位一体工作体系,通过聚合“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在强化民族团结学习宣传中厚植共识,在破解民生难题中凝聚民心,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黄河路社区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石榴籽家园”等荣誉,成为展示德令哈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又一明信片。

一、星火聚力强根基,党建引领锻造家园“向心力”

社区将民族团结学习宣传融入党建全过程,以组织建设为抓手,让共同体意识扎根基层。一是建网筑阵促团结。创新构建“社区党支部—石榴籽工作室—单元格党小组”三级组织网格,组建“和睦调解队”“萱茂服务队”等7支“石榴籽”志愿者队伍,将党建与民族团结宣传触角延伸至楼栋单元。依托各级组织节点设立“民族团结学习角”,定期开展政策学习会,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累计开展集中学习28场次,覆盖党员群众2600余人次,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各族群众的实际行动。二是精细服务传团结。实施“四个精细化”工作法,建立住户信息动态筛查机制,通过图表化实现八类五级人口精准管理,为针对性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提供数据支撑;推行民生诉求“即接即办”,在解决难题时同步宣传民族团结理念;联动12家共建单位打造“一老一小”服务矩阵,在开展助老、托育服务中融入民族文化知识讲解,创新“社区治理+民族团结”融合模式。三是机制固效促双升。建立“单元微况表、楼栋分析图”等“六合一”工作机制与“四必到四必访四必联”责任体系,党员干部在走访联户中携带民族团结宣传手册,面对面讲解民族政策,累计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化解矛盾纠纷136件,实现治理效能与民族团结“双提升”。

二、同心筑魂破难题,三级议事激活家园“凝聚力”

社区将民族团结学习宣传融入民生服务,以议事平台为载体,让各族群众在共商共议中增进认同。一是平台议事宣团结。构建“社区—网格—楼栋”三级议事平台,将民族事务与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首创“一线工作法”,把议事会开到小区广场、楼栋院落,在现场研判民生问题时,同步穿插民族团结政策宣传,发放“民族团结应知应会”折页,让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民族知识。二是服务联心传团结。设立“心情港湾”“民情港口”等7个特色服务端口,通过“居民点单、网格派单、志愿者接单”模式,在对接就业、教育、帮扶等需求时,嵌入民族团结宣传内容;建立分级分类处置机制,在处理常规问题、共建单位协处问题时,同步开展“民族团结小故事”分享,累计覆盖群众1200余人次。三是民生答卷聚团结。截至目前,累计化解民生难题120余件,居民满意度达98%。从修补破损路面时讲解民族团结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到给少数民族群众讲解就业政策,每一次服务都成为民族团结宣传的生动实践,让各族居民在共商共议中凝聚起建设“石榴籽家园”的合力。

三、平台搭桥促融合,文化浸润提升家园“影响力”

社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构建“讲堂+阵地+活动”体系,让民族团结学习宣传浸润人心。一是主题讲堂强认知。依托“巴音红韵”党员教育示范点、“石榴籽”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民族团结、政策法规等八大主题讲堂,邀请党校教师、民族工作者开展宣讲36场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民族政策解读”等内容,覆盖各族群众2000余人次,推动“四个与共”理念入脑入心。二是文化阵地浓氛围。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绘制民族文化壁画、张贴政策标语;建设“石榴籽读书角”,摆放民族政策书籍、民族英雄故事汇编;编辑制作《民族重要节日及习俗查询手册》等宣传书籍1500余册,创新设计“民族团结三问卡”(问政策知晓度、问文化认同感、问互助事例),让居民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团结基因。三是特色活动促认同。举办“民族风俗讲解比赛”“巧手画团结 指尖筑中国梦”等20余场特色活动,组织各族群众展示民族服饰、分享民族故事等活动10次,在互动体验中加深文化认同。

石榴花开校园 籽籽同心向党

——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海西州教育局事迹材料

近年来,海西州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思政课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生社会实践等办学治校各环节,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挖掘具有海西特色的教育资源,持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不断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建设,严格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出台《海西州教育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方案》《关于海西州全面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融入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构建各学段层层递进、各类育人载体有效衔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全面落实州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近3年来,累计讲授思政课300余场次,受益师生40000余人次,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

聚焦培根铸魂,优化教育教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全覆盖使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用好教好国家统编《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专题教材,并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班团队日、“新时代·新家乡”“感恩·成长”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中统筹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严格落实各学段不少于12教学课时要求,构建以思政课为主体,通识课、专业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每年投入20万元,全覆盖用好《中小学德育学堂》,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作用。配齐配强对党忠诚、熟悉民族政策的思政教师队伍734人,稳步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思想引导工作。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骨干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等活动60场次,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秀成果6项,打造州级“金课”17堂,获得省级思政大比武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全州46名学生获得省级“新时代·新家乡”征文大赛奖项。

突出互融共通,丰富实践载体。认真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化学校布局工作,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持续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有力促进各族学生同校共班、同学共进。利用“开学第一课”、国旗下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依托州内7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33家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各类研学实践活动400余次,持续增进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牢“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全州组织“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民族团结一家”等特色活动600余次,每年遴选各族青少年100余名赴浙江开展研学活动,促进浙江海西两地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文化浸润,共筑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与校园文化品牌结合,投入1339万元专项资金,支持66所学校加强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2025年投入70万元,支持州内3所学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文化。持续投入实施各类教育项目,严格落实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加强校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建设,立体呈现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打造主题突出、内容规范、有形有感的校园文化,创建省级校园文化示范校6所,州级23所。深入实施“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发展行动,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建设青海、生态保护美丽中国等为主题的诵读、征文、书画活动300余场,打造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所,全国文明校园1所,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7个。

立足税收职能职责

同心奋进彰显担当

——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国家税务总局海西州税务局事迹材料

国家税务总局海西州税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税收工作全领域、全过程,实现税收事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

一、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核,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职工齐配合的创建格局,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组织有力、参与广泛、上下联动。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青年理论学习和干部教育,进一步增强组织保障。海西州税务局连续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评,多次荣获服务支持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优秀单位”以及“青海省青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达标单位、先进单位、模范集体”等称号,连续6年荣获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专项考核优秀单位。

二、营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浓厚氛围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机关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连续多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专题影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征订《中国民族报》等报刊杂志,在“一层一主题”党建文化墙中确定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楼层,院内绘制“促民族大团结,共圆中国梦篇章”文化墙60米,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鲜明特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税务”融合发展行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活动,加强与社区、联点村的沟通联系,开展联学共建、志愿服务、帮扶慰问和参与社区治理。全力支持3个帮扶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消费扶贫”购买农副产品近40万元,进一步增进各民族间的感情。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开展“暖心工程”,积极对少数民族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和招录,加大少数民族干部评先选优推荐比例,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8名。

三、为地方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税收工作有机结合,扛牢依法依规组织税费收入主责主业,积极发挥挑大梁的责任担当,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西税务累计征收各项税费1302亿元,为推动海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推出“一厅通办”“最多跑一次”、延时服务、容缺办理等便民办税举措,高效办好群众关心的“一件事”。在少数民族人口密集的都兰县香日德镇、乌兰县茶卡镇设立便民办税服务点,配备办税自助终端机和办税设备,选派专人开展电子税务局及自助办税终端业务办理引导,极大地节省了纳税人办税时间。青年税务干部制作蒙、藏、汉“三语”税收宣传视频,在全州各地办税服务厅增设“双语”办税服务窗口,开通少数民族纳税人缴费人通道,推行预约办税服务和特事特办服务,使办税窗口成为民族团结的“主阵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枫桥式+石榴籽”税务所建设,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枫桥+”税费服务新品牌,为少数民族纳税人缴费人提供多元化办税选择,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8344件次,涉税费诉求响应率和办结率达100%。

在新的起点上,海西州税务局各族干部职工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度释放税收效能,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