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土壤改良解“根”忧 烘干升级破“晒”难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燕国胜全方位指导农户种植枸杞。(右为燕国胜)

文 / 图 本报记者 浩尔娃 旦正公吉力

在都兰县宗加镇,枸杞是农户们眼中的“致富宝”。可前些年,却一度被“死树魔咒”缠上,大片枸杞树接连枯萎,农户们看着那些干瘪的根系只能无奈叹气。

如今再踏足这里,脚下改良过的土地变得松软,抓一把能轻易团成块,掌心还能感受到丝丝湿润。枝头的枸杞红得鲜亮又剔透,空气能烘干车间里,热气正平稳流转着。从过去死树随处可见的窘境,到如今产量丰收、农户腰包渐鼓,宗加镇正是靠着土壤改良与新能源技术这“双引擎”,让枸杞产业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2017年夏天,我蹲在这块地边数死树,数十亩地死了一多半,根须烂得像泡过的棉絮。”都兰瑞源枸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洪山指着眼前连片的枸杞林说道。那年,宗加镇枸杞树成片枯死,死亡率普遍超过60%,个别地块更是彻底绝收。

农户们试过翻地、换苗,可新栽的树苗没过三个月就蔫了。“那会儿才明白,病不在树,在土。”刘洪山说,后来请专家化验土壤才知道,诺木洪的土壤本就带盐碱,这些年为了催产量,化肥撒得一年比一年多,土壤板结、次生盐碱化等问题接踵而至,加上根腐病等病菌在土里“扎了根”,树根本没办法活。

2018年,刘洪山把地里的死树全挖了,连带着表层30厘米的土都翻了一遍。多次请来国内土壤专家,最后在西安举办的国家级土壤改良大会上,他遇上了国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燕国胜,燕老师蹲在地里扒土看了两个小时,说:“能救,但得按规矩来。”

这“规矩”,燕国胜团队一守就是六七年。他们先给这片土壤做了“全面体检”,将每块地的盐碱度、病菌含量一一统计成表,随后敲定“倒茬种植搭配生物改良”的方案:对出现病害的地块推行倒茬种植,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全程选用生物有机肥、有机生物菌剂等开展土壤改良,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同时,在土壤中接种根瘤菌、解磷菌、解钾菌等有益微生物,为土壤“注入活力”。这些被称作“土壤健康卫士”的微生物,能有效调节土壤微生态环境,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为枸杞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从根本上筑牢枸杞生长的根基。

最后栽苗时,连深度都精确把控在合适范围,就怕栽深了闷坏根系,栽浅了经不住干旱。每一次种植,刘洪山都捏着一把汗,毕竟这27000多棵苗,都是他的“希望苗”。

如今再看,这希望扎下了根。地头的苗情记录本上写着:“截至2024年4月,共栽了27000多棵苗,死亡率不超过千分之一。”扒开根部的土,白色的新根须缠在土里,扯都扯不断。“你尝尝这个。”刘洪山摘了颗枸杞递过来,入口先是甜,咽下去还有股清香味。“以前的枸杞嚼着发涩,现在枸杞的糖分也比以前高,口感好,收果的客商尝了就直接订货。”

这些年,刘洪山一门心思扑在对土壤改良和生态种植技术的深入钻研上。在常年的摸索实践中,他不光帮种植户解开了困扰多年的根腐病“死结”,更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全州枸杞产业的健康发展树起了示范标杆。他总结的根腐病防治、土壤改良及生态种植经验,让从业者有了可参考的样本,也让他成了当地人人熟知的“土专家”。

解决了“种得活”的问题,又盯上了“卖得好”。以往枸杞摘下来,全靠摊在戈壁滩上晒,晒得好不好,全看天气。不光是下雨,刮大风时沙子沾在枸杞上,洗都洗不掉;阴天晒不透,枸杞容易发霉。

“2008年之前我们已大规模种植枸杞,要是连下三天雨,地上晒的枸杞就全坏了,根本没法拯救。”刘洪山回忆道。当时他们已种有400亩枸杞,一次偶然机会,他们接触到宁夏农林科学院的秦垦教授,得知枸杞可通过烘干保存,为解决晾晒难题,他们便从此踏入烘干领域。

“最开始做鲜果烘干房那阵,压力大得一个月瘦了28斤。”刘洪山仍记得2011年刚起步时的场景。当时用的还是烧煤设备,后来才升级为空气能设备。烘干温度是关键,需控制在低温区间,最适宜的温度在33℃到36℃,最高不超过45℃到58℃。可起初摸不透门道,温湿度控制总出问题,烘干的枸杞色泽差,每斤得少卖2块钱。

为练扎实烘干手艺,刘洪山下足功夫,一天仅睡四小时,反复摸索温湿度最佳配比。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经验积累,烘干枸杞的品质稳步提升,名气也渐渐传开。如今,一个月能卖出去40吨枸杞干,客户遍布新疆、兰州、河北、浙江、山东等地。

“空气能烘干带来的效益特别好,节能、干净还省钱。”刘洪山坦言,相比传统晾晒,空气能烘干作为新能源产物,避开了大自然的不可抗风险,不用再担心大风、下雨导致枸杞品质下降。“同样的枸杞,我们能拉开价格差距,这就是新能源烘干带来的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枸杞叶也没被浪费,常会送给农户喂羊,实现了资源巧利用。

今年以来,都兰县针对枸杞产业推出多重补贴政策,切实为种植户纾困赋能。通过实施农户枸杞种植奖补、鲜果销售奖补、枸杞绿色有机认证奖补、枸杞托管服务补贴及枸杞机械化采摘补贴等举措,已累计为当地枸杞种植户发放补贴资金2300余万元。

据了解,这批补贴资金的投入,有效降低了种植户的生产成本与经营风险,不仅推动了枸杞产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加速了枸杞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产业提质增效筑牢了基础。

都兰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余国庚说:“我们将持续关注全县枸杞产业发展成效,紧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补贴精准兑现、政策落地见效,全力助力都兰县枸杞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风掠过枸杞林,叶子沙沙响,枝头红果坠得枝条微微弯。刘洪山蹲在地头,扒开土壤看新长的根须,眼里发亮:“以前觉得枸杞难种,现在才知道,找对了技术,这地就能给咱长‘金果果’。”

都兰县宗加镇的枸杞产业,正是农业产业升级的缩影,靠技术破解难题,靠创新激活潜力,土地里的希望,最终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