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高原红果的“品质密码”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3版:体育       上一篇    下一篇

文 / 图 本报记者 浩尔娃 旦正公吉力

金秋时节,高原的阳光洒在连片的都兰县宗加镇枸杞园里,鲜红饱满的枸杞果压弯了枝头。从田间穿梭忙碌的采摘身影,到加工车间里的标准化流水线,再到市场上客商的订单涌来,更有监管人员穿梭各环节的身影,这颗“高原红果”的高质量发展路上,市场监管的“护航”从未缺席。

走进宗加镇的枸杞种植地,200多亩枸杞树郁郁葱葱,与传统枸杞相比,这里的7—8号新品种格外显眼,果实个头更大、果肉更饱满,在阳光下泛着透亮的光泽。这是都兰红福美家庭农场主王福俊的“得意之作”,2023年农场成立后,他便瞄准新品种种植,“新培育的好品种,营养价值比普通枸杞更出众,种植全程用有机肥,晾晒也只加食用盐,干干净净无添加,让大家吃得安心又健康,今年除去人工费等费用利润也挺可观。”王福俊说。

“摘果子得轻着来,指尖捏住果柄转半圈再掐,可不能猛拽,不然把果皮弄破了,卖相就差啦……”枸杞丰收的这份甜,也甜到了远道而来的采摘工心里。来自云南的周邵媛,跟着近百位同乡在这片枸杞园里忙了十多天。“王老板是个实在人,把我们的吃住都打理得妥妥帖帖。现在一天下来能摘一百多斤,比在老家干活挣得多。”她说话时,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在地头的临时筛选棚里,来自山东潍坊的徐帆雅正蹲在枸杞筐前翻拣枸杞。徐帆雅在当地开着一家特产店,这次特意千里迢迢赶过来,就是冲着诺木洪枸杞的“过人之处”来的。她说:“青海的枸杞不光个头大,吃着也香甜,关键含的是还原糖,糖尿病患者也能适量吃,这品质真是没挑的。”在枸杞地的采摘现场,她和王福俊把采购订单敲定了。

要让枸杞从带着晨露的鲜果变成能稳稳走俏市场的精品,加工这一步是关键。走进都兰杞景天易枸杞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车间,刚推开大门,一股烘干后独有的清甜香气迎面飘来。

车间里的传送带上,经过初步筛选的鲜枸杞正缓缓往烘干箱里送。这些枸杞要先在专业设备里完成烘干,之后进入色选机,精准把杂质和残次果挑出去,留下的果子品相整齐。最后还要人工复检,再细细挑拣一遍,确认没问题了才进行标准化包装。如此操作下来,每一袋枸杞都透着让人信服的“高品质”。

“我们企业主要做枸杞加工、包装和销售,坚决不添加任何不合规的添加剂,保证从原料筛选到加工包装,每一步都有严格内控,出厂的每一袋枸杞都带着原本的好品质,让大家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公司负责人路延祥说。

柴达木枸杞能在市场上稳稳立住脚,既靠实打实的品质“硬底气”,也少不了监管这层“保护盾”。自枸杞采收季拉开帷幕以来,宗加镇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华青多杰带着同事们扎根一线,采摘地头、加工车间、销售摊位……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持续加强各个环节的抽查力度,尤其盯着违规添加剂这类“硬骨头”,严把检测关口。

华青多杰低头翻着手里的台账,藏青色制服胸前的徽章被阳光照得闪闪发光。他守在烘干机旁,用镊子小心夹起几颗枸杞,稳稳放进检测管里。手边的检测记录本摊开着,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取样时间、取样地点、检测结果如何,旁边还整整齐齐放着被查商户的签字单。

“枸杞的安全连着消费者健康,一旦查出违规添加的,一律从严处理,绝不含糊!”华青多杰的话掷地有声。正是这道牢牢扎紧的“安全防线”,让消费者买得踏实、吃得安心,从品质端推动柴达木枸杞品牌建设,维护好品牌声誉。

眼下的宗加镇,枸杞采收的热潮还在持续。田埂上的竹筐换了一茬又一茬,车间里的机器转得不停歇,一颗颗攥在手里沉甸甸的红果,不仅让农户的日子过得宽裕了,账本上的数字也涨了,更成了都兰县高原特色农产品里响当当的“名片”。

如今,枸杞的种植地块在扩,新培育的好品种在试种,从地头到货架的监管网也越织越密。这颗“高原红果”正铆着劲儿往前跑,慢慢变成拉动产业振兴的“强引擎”,给柴达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着红彤彤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