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婷婷 旦正公吉力 沈高洁) 8月26日,承载着浙江人民的深情厚谊与殷切期望,第六批浙江援青教育团队跨越千山万水,顺利抵达海西州,正式开启为期两年的援青教育征程。
自2010年浙江对口支援海西州的号角吹响以来,一批又一批浙江教育人跨越山海,来到这片高原热土,用知识和爱心点亮无数海西学子的梦想。此次抵达的21名浙江援青教师,作为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当地教育工作者携手共进,为海西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姚海涛早早在指挥部门口等候,迎接来自浙江的“亲人”,表达对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据了解,第六批浙江援青教育团队经过精心遴选,由“组团式”支援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1名教师、海西州高级中学10名教师和德令哈市第一中学10名教师组成,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又有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专业覆盖初高中所有学科和自动化等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
“教育援青工作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团式’帮扶也是教育对口支援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第六批教育对口支援,我们考虑点、线、面结合,共同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质量提升。”第六批浙江援青教育领队、州教育局副局长李海峰说,“在点上,我们计划建强支撑点,针对海西州高级中学和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把这两个支撑点做起来;在线上,我们要织密连接线,做好教育的‘三交’,小组团式的帮扶以及定向招生,在学生就业和创业方面加强沟通联系;托起基本面,针对性地提升海西州数字化、智能化教育水平,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海西州教育、管理、教学以及服务的整体质量。”
在教育领域,对口支援15年来,浙江累计投入大量援青资金用于学校建设、教学设备更新和教育人才培训等方面;并通过选派优秀教师支教、开展远程教育、组织教师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海西州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我来海西为什么,到了海西做什么,离开海西留什么?”这是每一位援青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已开始用行动作答。浙江援青教师、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专业教师袁鑫宏说:“我们要加强专业建设,利用后方的团队力量,共享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阅览量和技能提升,服务当地经济;与当地的产业结合,开展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等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锻炼;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职教各种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利用后方的资源去申报各类课题,在原先前辈的基础上能够更上一层楼。”
在未来两年,他们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援青教育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真心融入青海、实干发展青海、倾情奉献青海”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