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48小时鲜达!鲜枸杞的“千里保鲜记”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 / 图 本报记者 浩尔娃 旦正公吉力

清晨六点,都兰县诺木洪枸杞主产区的阳光刚漫过枸杞树梢,天路牧歌现代农业科技(青海)有限公司的采收工人们已踩着露水钻进果园,指尖轻捏果蒂,颗颗饱满的鲜果便落进果篮,裹挟着凉润,开启了“48小时到华东”的新鲜旅程。这并非普通的鲜果运输,这是天路牧歌现代农业科技(青海)有限公司以全链路精细管理,为消费者推开“枸杞鲜食”大门的实践,也让当地农户的日子跟着这“红果果”愈发红火。

“往年的枸杞,要么等晒干了卖给收购商,价钱压得低;要么鲜果摘下来没处运,烂在地里让人心疼。”诺木洪农场的种植户朱宁蹲在自家枸杞地边,看着工人们麻利采收,脸上堆着笑,“现在跟着天路牧歌现代农业科技(青海)有限公司干,摘了鲜果有专人收,价钱比干果高不说,咱也不用愁运不出去,就专心把果子种好,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枸杞鲜果的“鲜”,从挂果时就开始了倒计时。天路牧歌现代农业科技(青海)有限公司的采收团队有个讲究就是只采“晨露果”。“按大小、品相挑拣好,得赶在1小时内送进地头的预冷箱,这步耽误不得,新鲜度经不起等。”该公司总负责人徐甜静蹲在枸杞丛边,捏起一颗鲜果,果皮薄得能透出里面半透的果肉,“你看这果子,蒂部发绿、果皮有弹性,才是熟到最佳状态的,而且只要环境温度超过25摄氏度,采摘立马停止,就得从根上保住这口新鲜。”

果园旁的空地上搭着田间挑拣台,两条长桌连在一起,几位“选果师”围坐成圈。别看徐甜静是个年轻姑娘,却是分拣岗上的“老手”。戴着手套的双手在果堆间灵活游走,片刻功夫,裂果、带虫眼的果子,连同果柄不合规的,就被她一一挑出,精准丢进对应筐子里;剩下的果子个个饱满,透着水灵。“多仔细拣一遍,消费者收到时,心里就多一份满意。”她一边麻利分拣,一边笑着说。

这套“边采边拣”的模式,省了“集中转运分拣”的环节,却把鲜果损耗率从15%降到了4.8%。过去采完堆在田边等车,两小时内果子就可能挤压出汁;如今采完半小时内就挑拣装箱,专用果箱是透气的PP材质,每层果子间垫着吸水棉,哪怕路途中颠簸,果子也不会被挤坏。

采收分拣后,预冷与运输是精细活。所有鲜枸杞会被运至园区预冷仓,随后按每车约8吨的量启运。“靠着咱定制的冷链运输装备和技术,哪怕走千里路,枸杞也能保证刚摘下来的好品质。”该公司运输负责人丁娟提起运输环节,语气里满是底气。

预冷仓像个“精密实验室”。推开厚重的保温门,冷气扑面而来却不刺骨,一套标准化的入库预冷流程,是锁住枸杞新鲜度的又一关键。运输车辆稳稳停靠后,工作人员先对整车枸杞复秤,精准核对重量;紧接着测果型、测温度,果型是检测时随机抽样,看饱满度、果柄完整性,筛掉不合格果实;温度检测则用专用仪器实时监测果实表面温度,为后续预冷提供精准参考。

初检完毕,工作人员逐箱点数核对,确保数量与单据一致,随后将枸杞整齐码在托盘上,既方便转运,又避免堆叠挤压损伤。托盘化的枸杞随即被送进预冷库,每批枸杞都有专属批次号,采摘时间、运输信息、初检数据等全记录在案,实现全流程可追溯。“按批次分开预冷,能避免不同批次果实的温度、新鲜度相互影响,也方便针对性把控预冷效果。”徐甜静解释道。

预冷库内,专业制冷设备持续运转,工作人员实时监测库温与枸杞果心温度。“正常得预冷4小时,但核心是果心温度必须精准到8至10摄氏度,才算达标。”丁娟说,“这个温度区间能最大程度抑制枸杞呼吸、减少水分流失,还不会因低温而冻伤果实。”

“咱今天这车5.2吨货,从都兰诺木洪直发华东总仓,这车能精准控温,全程温度正负差不超1摄氏度。”丁娟指着身旁的冷链车介绍,稳定的温度是保鲜基础,车上的新风系统是“保鲜功臣”,能让车厢内新鲜空气循环,枸杞全程“呼吸顺畅”;智能联网功能更让运输全程透明可追溯,包括途中的实时温度和湿度、车辆精准定位,都能通过系统查看记录,一旦有异常能第一时间响应。正是这环环相扣的精细流程,让高原圣果的“鲜”与“甜”跨越千里,稳稳抵达。

据悉,2025年,天路牧歌现代农业科技(青海)有限公司深度参与都兰县枸杞鲜果产业发展。2025年年初通过调研布局,5月落地现代农业产业园,6月完成冷链装备调试,7月实现都兰枸杞鲜果首批次输往华东,成为柴达木地区较早输出该品类的企业。如今,经金华集配中心,鲜果已覆盖江浙沪皖等市场,服务“舌尖上的中国”、胖东来等客户,涉及多个品种。截至目前,17车共约50吨鲜枸杞已运至华东及郑州、广州、西安等城市。

过去提起枸杞,多数人想到的是晒干的红果子,可鲜枸杞的营养与口感藏着更大惊喜,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20倍,果肉水润清甜,没了干果的涩味。但因“难保鲜、难运输”,它始终没走上大众餐桌。天路牧歌现代农业科技(青海)有限公司的“48小时链路”,正在打破一局限。

日头爬到头顶时,又一辆冷链车裹着高原的微凉,载满红彤彤的鲜枸杞驶出了园区。车头调转,朝着1800公里外的华东方向稳稳开动。车厢里,一颗颗枸杞还在“休眠”,48小时后,它们就会在上海菜市场的果摊竹篮里醒来,落在杭州人家的早餐碟中,或是卧进某家甜品店里。这不仅是鲜果的旅程,更是一场用“精细”对抗“时间”的尝试,让远方的美味,不必等“晒干”,只需等“新鲜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