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办好民生实事 筑牢平安基石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吴婷婷

讲法又暖心的“和事佬”,夜晚大街小巷闪烁不熄的警灯,广场上悠闲散步赏景的老人们……一个个奉献与幸福、守护与信任交织的温暖瞬间,共同绘就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平安乌兰画卷。

在推进平安建设的进程中,一件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落地见效,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守护万家灯火的磅礴力量。从化解讨薪纠纷的“暖心行动”到暑期安全的“守护屏障”,从枸杞采摘季的“护航举措”到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规范之路”,再到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的便捷体验,每一项工作都承载着群众的期盼,乌兰县以平安建设为经纬,织就守护民生的防护网,于多元共治间筑牢平安根基。

讨薪纠纷化解:

每一滴汗水都不被辜负

“多亏你们的帮助,我才能这么快拿到被拖欠的务工费用。”7月,来自海东市民和县农民工张某某夫妇反映,在乌兰县从事消防水电工作期间被拖欠工资2.1万元。乌兰县人社局依托综治中心,联合县委社会工作部、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综合执法局启动“安薪调解”机制,在综治中心“安薪”调解室三次召开协调会厘清责任链,针对“总承包方存在未落实工资专户制度问题、分包方以‘工程款未结’为由推诿”的问题,现场宣讲《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十六条、第三十条关于“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工资”的强制性规定。在乌兰县人社局与社会工作部、建设和交通运输局的持续跟进和强力督促下,对施工方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同步告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刑事追责风险;协调酒店业主方先行垫付部分资金,确保8月1日完成全额支付。

暑期安全守护:

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以前暑假总怕孩子乱跑,现在他们在课堂里学知识、长见识,我们干活心里也踏实!”为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假期,一场全方位的暑期安全守护行动在乌兰展开,各社区盘活资源,让空闲的场地变身孩子们的成长天地,城中社区的活动室是25名孩子的“学业加油站”;柯柯镇中村的5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被改造成“第二校园”;茶卡社区把党群中心、田间地头都打造成“成长乐园”,“托管+教学”的模式,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实践中成长。暑托班更是将防溺水、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作为“暑期安全课堂”的必修课。同时,各镇各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水库、水渠、河流等危险区域进行巡逻,设置警示标志。学校则通过线上微信群、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提醒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

枸杞采摘护航:

保障丰收季的和谐稳定

金秋时节,枸杞飘香,正是采摘的旺季。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枸杞种植区,为保障枸杞采摘季有序进行,乌兰县各镇各职能单位提前谋划、主动作为,依托“田间警务”模式,提前谋划、主动介入,深入辖区枸杞种植基地、枸杞采摘人员住宿和生活区域开展流动人口摸排登记、矛盾纠纷摸排化解、安全生产检查、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劳动合同签订等枸杞采摘期间的服务保障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采摘区及周边的巡逻力度,严厉打击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同时,还组织民辅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防疫知识、安全生产、防范电信诈骗等宣传,全方位护航行动,让枸杞采摘季既丰收又和谐,既保障种植户和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持。

电动自行车上牌:

规范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为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乌兰县积极推进电动自行车上牌工作,从源头上规范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乌兰交通管理大队车管所持续为群众办理电动自行车上牌业务,让群众出行更方便、更安全。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车管民警认真耐心地向居民讲解电动自行车上牌的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指导群众填写申请表、查验车辆,复核群众提供的相关资料后发放号牌。同时,向群众讲解“一盔一带”交通安全知识和佩戴头盔的意义,引导群众遵守交通法规,摒弃交通陋习,加强自我防护,养成安全出行的好习惯。

“一件事一次办”:

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群众获得感

“你们的‘一件事一次办’真是帮了大忙!”一句饱含真挚情感的感激之言,通过海西州12345市民服务热线,清晰地传递到乌兰县社会保险服务局。

时间回溯到6月下旬,彼时工程项目开工在即,王女士却对着一堆繁杂的工伤保险参保手续犯了难。在这种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她匆匆赶到乌兰县政务服务大厅寻求帮助。乌兰县政务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见状,立刻主动上前询问情况。在了解到王女士的困境后,积极践行“一件事一次办”的服务承诺,为她讲解工伤保险参保的相关政策、核定流程以及费用计算方式。在工作人员的全程指引和协助下,王女士原本以为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伤保险参保手续,很快就办理完毕。

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最终的顺利办结,王女士切实感受到了“一件事一次办”带来的便捷,这才有了开头那通充满感激的表扬电话。乌兰县“一件事一次办”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还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增添了助力。

讨薪纠纷化解、暑期安全守护、枸杞采摘护航、电动自行车上牌……各项举措虽聚焦“小事”,却紧扣群众衣食住行、安危冷暖,通过多部门协同、多元共治,将民生期盼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实践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防范了风险,更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为“更高水平的平安乌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