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婷婷 通讯员 孙煴华
青甘边界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茫崖市冷湖镇,海西公路总段工会驿站静静伫立在戈壁之上。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的交通节点,这处驿站不仅是过往司乘人员跨越省界的“温馨港湾”,更承载着海西公路人当好开路先锋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让这方省界“小窗口”成为展现行业精神、传递高原温度、践行民生承诺的“大舞台”。
以初心铸魂,让服务对接交旅需求
驿站绝非简单的“补给点”,而是公路行业融入文旅发展大局的具体体现。作为青甘往来的关键节点,驿站服务始终紧扣高原特点与区域协同需求:提供抗高原反应药品、保暖物资,提醒青甘两地气候差异对行车的影响;实时整合两省交界路段路况、气象预警,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构建跨省服务体系。路过的货车司机王师傅深有感触地说:“初次行驶青藏线时没有经验,到冷湖时头晕得很厉害,工作人员不仅拿来氧气瓶、红景天等药品,还特意提醒前方当金山可能出现沙尘暴,这种把安全服务延伸到省界之外的意识,让跑长途的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以细节为笔,让奉献折射行业精神
“高原环境越艰苦,越要让服务彰显文明高度。”这是海西公路人的共识,更是“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每周1200公斤垃圾的及时清运,守护着高原脆弱生态的平衡;每日100余人次的热情接待,将“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窗明几净的休息室、规范消毒的设施,彰显着对“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服务中的真诚,体现在为自驾游客规划跨省路线时的全局视野里,藏在发现游客不适时及时递上药品的敏锐洞察中。正如游客李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的感叹:“海西公路人是高原文明风景线不可缺少的部分!”群众透过这些细节,看到的不仅是公路人的奉献底色,更是高原地区以服务软实力支撑大交通的发展智慧。
以安全为盾,让责任筑牢民生底线
在高原地区,安全保障从来不是小事,而是关乎群众获得感的民生大事。驿站的安全巡查始终坚持“预防为先”:检查水龙头防结冰路滑,是对高原特殊气候下安全规律的精准把握;更换老化插座消除用电隐患,是将公路养护“早发现、早处置”的专业理念延伸至服务领域。青甘大环线旅游领队周师傅的感受颇具代表性:“随口提了句插座松动,第二天就看到新插座已经安装到位。”从隐患排查到设施升级,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实则是公路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为跨省出行群众筑牢安全防线的具体实践。
以民心为镜,让治理彰显时代价值
“服务没有最好,只有与群众需求同频的更好。”海西公路总段将驿站作为倾听民声的前沿阵地,通过与自驾游客面对面交流,梳理出增设车辆维修工具、优化无线网络覆盖等10余项建议,并逐一转化为服务升级举措。四川自驾游爱好者老马说道:“建议加个工具箱,半个月就配齐了全套设备。”群众满意不仅是对服务的肯定,更印证了“问计于民”治理理念的生命力。从满足基本需求到提供品质体验,驿站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公路行业以服务创新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如今,这处驿站已不仅是“能量补给站”,更成为诠释交通为民理念的“连心站”、展现高原交通养护服务水平的“示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