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吴婷婷 李颖红
八月的天峻草原,碧空如洗,赛马场内尘烟飞扬。随着裁判员一声清脆的哨响,数十匹骏马如离弦之箭冲向赛道。骑手们俯身贴背,马鬃在风中翻飞成金色的旗帜,马蹄踏起的黄沙在阳光下幻化成金色的雾霭。
这是天峻县一年一度的“智阁鲁如”赛马会,是速度与勇气的较量,更是血脉与文化的传承。
人群中,一位身着藏袍的男子目光如炬——他是李加昂秀。
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他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布哈河畔的草场成了他的课堂。父亲教他如何用膝盖感知马匹的节奏——“好骑手不是坐在马上,而是要和马融为一体。你能感觉到它的肌肉在收缩吗?对,它要加速了。”教他辨认马蹄印的深浅——“这匹马昨晚没吃饱,今天跑不快,别让它逞强。”甚至教他听马的呼吸声——“喘得像破风箱?快松缰绳,它要呛着了……”
去年他是赛马的选手,今年身份转变,成为一名裁判。同时,他也是这片草原上马背文化的见证者。
比赛前的一天,他独自坐在马厩里,摸着骏马“白鹰”的鬃毛诉说着不舍,“老伙计,这次我不能和你一起并肩作战了。”“白鹰”突然打了个响鼻,用鼻子轻轻蹭他的脸颊,仿佛在安慰他。
预赛这天早上不到9时,李加昂秀便早早牵着“白鹰”来到赛马场,骑着它在赛马场来了一圈热身。李加昂秀的母亲也来到现场助威。“不要心急,它就是我们的好伙伴,一定会配合完成好比赛。”母亲一边叮嘱,一边抚摸着“白鹰”的鬃毛。
随后李加昂秀将“白鹰”交给表弟吉合太说道:“比赛前的热身已经做完了,待会上场就交给你了。”
“加速。”“冲刺了……”赛场周围,欢呼声和呐喊声此起彼伏。
来自广东的游客陈仁常,早早就在赛马场等候,他和家人想在现场一睹骏马之乡的赛马。他说:“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赛马,现场看真是千军万马奔腾的感觉,我们都很期待。”
从赛道到裁判席,他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对赛马的热爱。
“阿爸,我们的‘白鹰’进决赛了吗?”
“这次比较可惜,就差一点点。”
女儿扎西杨宗看见父亲和马匹回到牧区时,急忙上前问道。
随后,扎西杨宗便走上去,轻轻抚摸“白鹰”的头说:“没关系,我们好好训练,明年再上场比赛,我们一定能赢。”
这是草原上的永恒蹄声。草原的风掠过经幡,带来远处马群的嘶鸣,在这片被骏马眷恋的土地上,传承的故事,像布哈河的水,流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