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电暖高原“红果果” 照亮枸杞致富路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吴婷婷

通讯员 许小萍 王雅白

八月的高原,阳光炽烈。在格尔木市昆仑山下的亿林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一串串鲜红的枸杞缀满枝头,宛如镶嵌在戈壁绿洲上的“红宝石”,采摘工们头戴遮阳帽,手指翻飞,熟练地将成熟的枸杞果轻摘入桶。

在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新采摘的枸杞鲜果正经过清洗、杀菌、色选、智能烘干的流水线,变身为一粒粒色泽诱人、品质上乘的干果。在车间的配电室里,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西格尔木)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白忠祥、韩金虎正仔细检查着用电设备的运行参数,确保生产旺季电力稳定供应。

“枸杞鲜果极其娇嫩,采摘后需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加工环节。清洗、色选、烘干、冻干、提取……每一道工序都对温度、湿度、时长有严格要求,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特别是我们引进的真空冻干技术和自动化精深加工生产线,更是耗电‘大户’。”公司副总经理唐兴海介绍。近年来,为满足企业扩大生产和提升工艺的需求,格尔木供电公司主动对接,优化电网布局,为该企业所在园区新增变压器容量,改造升级供电线路,有效保障了多条现代化生产线的满负荷运转。

国网海西供电公司紧密围绕枸杞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提升供电保障能力。针对枸杞采摘季和加工旺季的集中用电负荷,在重点产区新建及改造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临时性增容扩容,加装变压器,架设及改造高低压线路数百公里,有效突破了产业园区和种植基地的用电“瓶颈”,为枸杞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电动力”。

在枸杞种植大户马占山的枸杞晾晒场,工人们正将清洗后的鲜果均匀铺开在晾晒架上,接受高原阳光的自然“烘焙”。“现在有了电,很多环节方便多了。除了传统晾晒,阴雨天或者需要大批量处理时,我们就使用电烘干房,干果品质更有保障。”晾晒场负责人李大姐介绍。当地供电所将枸杞种植户和初加工点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客户经理定期上门排查用电隐患,提供安全用电指导,确保“红果果”从田间到车间的路畅通无阻。

“电商直播对网络和电力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次掉线可能就损失几个大单。”格尔木某电商产业园内,一家枸杞电商企业的负责人王女士说。海西格尔木市供电公司为电商企业建立了用电服务快速响应机制,提供用电设备“义诊”,并加强相关线路的巡视维护。可靠的电力保障,让高原的“红果果”通过网络走向世界。

现在,柴达木枸杞产业已成为海西州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从戈壁滩上的点点绿意,到晾晒场上的片片红霞,再到精深加工车间的高附加值产品,这每一颗柴达木“红果果”的成长之旅,在电力的硬核支撑下,承载着高原农牧民的致富希望,跨越山海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