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浩尔娃 旦正公吉力
初秋的阳光洒满柴达木盆地边缘的乌图美仁草原,辽阔的绿毯从脚下一直铺向天际,察汗乌苏村一派新气象,蓝白相间的彩钢房整齐铺开,羊圈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远处的牛羊群在牧民的驱赶下有序归栏。如今的乌图美仁牧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坚固的彩钢房和羊圈棚,传统游牧生活正朝着“安居稳牧、提质增收”的方向悄然蝶变。
“以前住帐篷,最怕冬天遇到暴风雪天气,羊群也得跟着遭罪。现在好了,彩钢房既挡风又保暖,羊圈棚里能存饲草、避严寒,日子踏实多了!”牧民巴音孟克指着自家彩钢房和羊圈棚,算起了“幸福账”:彩钢房挡风保暖,冬天室内温度比帐篷高10多度,太阳能解决了做饭、用电问题;钢架结构的羊圈棚能存饲草、避严寒,冬季羊羔成活率大幅提高。家门口的变化更让他舒心,新修的牧道、满仓的青贮草料、变强的手机信号,让生活越来越便利。
进入八月,乌图美仁草原的牧草迎来丰茂期,牧民们也迎来了忙碌的打草季。牧民巴音孟克正驾驶着割草机穿梭在草丛中,抢抓有利时机收割牧草,为家里的牛羊储备过冬“口粮”。绚烂阳光下,齐头高的牧草在风中摇曳。巴音孟克的割草机驶过,一排排牧草应声倒下,散发出清新的草香。
巴音孟克擦了擦额头的汗说:“你看这草,又高又密,养分足,冬天牛羊都靠它过冬。以前用镰刀割草,费时费力,现在用割草机一天能割十几亩,比人工快多了,得赶在霜降前把草割完、晒干、垛起来。”
割草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把鲜草摊开晾晒,等水分蒸发后再捆扎起来,堆成结实的草垛。巴音孟克的家人和邻居赶来帮忙,大家分工协作,翻草、捆草,忙得不亦乐乎。看着越来越多的草垛,巴音孟克心里踏实了不少。
“好政策暖到了心坎里。”巴音孟克的妻子娜仁娜一边挤牛奶一边说。她回忆起过去游牧时,羊群过冬全看天气,遇上寒潮损失惨重。而现在,标准化羊圈棚稳稳矗立,乡上还邀请专家组建农牧业服务队,深入牧区讲授养殖知识。这些年,家里的羊不仅没掉膘,还新增了上百只羔羊,单是卖羊毛和羔羊就有不少收入。
“这些精心选育的蒙古羊,可是宝贝。”每只羊耳上的黄色编码耳标如同“身份芯片”,记录着血统、健康等数据。得益于乡党委组织的内蒙古先进养殖技术研修以及科学饲喂、精准防疫等现代化管理模式落地,现在一只羊能多卖200多元。在“蒙古羊产销一体化会客厅”,党建赋能让产业链迎来变革:“以前出售羊会被压价,现在由党委搭台,企业直收,还贴上‘草原散养’标签。”巴音孟克说。
为保障“蒙古羊”优质优育,乡里配套的庭院经济扶持项目已有16座畜棚通过验收。更让牧民高兴的是,专业化企业打造的饲草种植基地首期100亩试种成功,计划扩容至1000亩,从源头破解冬季饲草短缺难题,为养殖业筑牢“粮草保障”。
乌图美仁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扎亚那说:“近年来,乡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既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又借助辖区工矿企业优势加强村企共建,通过涉农补贴和合作成果输送富余劳动力就业,同时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助力本土人才成长。”
夜幕降临时,巴音孟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畅想着未来:“‘沙漠之眼’‘塔温查罕山’火了,咱们搞个牧家乐吧?”“好啊,让游客尝尝草膘肉,看看草原的星星……”
草原上的风还在吹,吹来了新希望。乌图美仁乡的牧民们深知,好日子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就像缓缓流淌的那棱格勒河一样,日子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