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鹏
翻开各地党建工作的成绩单,“严”字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从“三会一课”的规范开展到纪律作风的持续整饬,从干部管理的精细精准到服务群众的扎实深入,严管严治正在让党组织的肌体更健康、党员队伍的战斗力更强,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着最可靠的保障。
严在思想淬炼,方能筑牢信仰之基。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往往在于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出了偏差。唯有把政治理论学习抓在经常、融入日常,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通过专题研讨、主题党日等形式让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才能让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前保持清醒,在风浪考验中站稳脚跟。
严在纪律约束,方能校准行为之舵。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底线”。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整治“四风”顽疾,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到强化日常监督,严的纪律正在成为常态。那些迟到早退被通报、违规吃喝受处分的案例警示我们:纪律面前没有特殊,制度执行没有例外。只有让“严”的信号持续释放,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才能守住廉洁自律的“防线”,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严在担当作为,方能彰显先锋本色。严管不是“束缚手脚”,而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创业。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既体现在严守规矩上,更体现在担当尽责中。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在项目攻坚的建设现场,在服务群众的窗口单位,越来越多党员干部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把“严”的作风转化为“实”的行动,用解决问题的成效回应群众期待。这种“严”与“实”的结合,正是党建工作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党建工作的“严”,从来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饱含温度的引领。它约束的是歪风邪气,守护的是初心使命;收紧的是纪律红线,激发的是奋斗热情。唯有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从严从实,才能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更坚固,让党员的先锋旗帜更鲜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