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让农牧民在家门口端稳“新饭碗”
日期:08-08
本报记者 吴婷婷
在都兰县察汗乌苏河治理工程现场,热水乡牧民才让扎西正熟练地操作着搅拌机。才让扎西曾经靠低保度日,如今通过政府搭建的用工平台,不仅月收入突破5000元,还掌握了混凝土施工技能。
谈及如今的生活,他黝黑的面庞笑开了花:“以前守着羊群出不了远门,一年到头忙下来也就3万多元的收入,自从政府给我们盖了标准化羊棚后,妻子一个人就能顾得上,我报名参加了劳务合作社,在工地上也能挣七千多元钱,收工回家还能照料牲畜。”才让扎西的幸福笑容,正是都兰县惠民实效的鲜活注脚。
都兰县聚焦农牧民务工难、顾家难的困境精准发力,统筹实施一批惠民工程项目,将上千个就业岗位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端稳了“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新饭碗。
针对以往零散务工不稳定、增收渠道窄的问题,都兰县推出“双库三清单”机制,成立劳务合作社30余个,建立县域农牧民劳动力资源“人才库”、本地工程机械设备“资源库”,以“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对接清单”三张清单为基点,一套高效的“项目用工——技能供给——岗位匹配”闭环系统高效运转。全县整合12个部门资源,举办招聘活动20场,精准推送岗位信息3467条,把握技能是端稳“饭碗”的关键点,紧盯项目需求,枸杞剪枝、农机驾驶等技能培训轮番登场,超700人次参训,实实在在提升了群众的就业竞争力,促成101人上岗就业。
在察汗乌苏河河道治理工程现场,179名本地工人分组协作,在机械的轰鸣声中,混凝土堤坝正一寸寸建起。“这工程是双份的甜!”工程队队长看着初具雏形的堤坝,眼中映着希望,“716万元劳务报酬实实在在进了乡亲的口袋,河堤筑牢了,汛期再凶也淹不了大家的庄稼。”
都兰县各职能部门强力推动项目落地与就业联动,设立“家门口就业专岗”,74个政府投资项目促进1906名本地劳动力增收902.61万元;促进511台本地工程机械增收853.36万元,劳务报酬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位,形成“项目建设+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在香日德河流域的“三北”六期工程现场,劳务公司负责人正核对考勤表,“这个项目累计就业360人,其中吸纳六类人员18户29人,实现增收18.24万元,工资到月底由合作社统一结算,绝不拖欠!”
都兰县坚持政策红利精准滴灌重点群体,在本地就业劳动力中包含了234名脱贫人口和103名易地搬迁群众,项目建成后设公益性岗位4个,每人每月发放工资1500元,助力困难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从合作社统一结算工资到公益性岗位托底,一条清晰的“项目建设——就业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链,正稳稳地托起都兰百姓的幸福生活,每一笔准时发放的薪酬,每一次精准到人的帮扶,都是这条良性循环链上坚实的节点。
随着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农牧民家门口的“新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更实、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