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扎西措毛 玖太本
在德令哈市尕海镇东升村,有这样一位让村民们打心底里信赖的“领头人”,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用十多年的青春扎根乡村,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他就是东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海比布。
德令哈市尕海镇东升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实现了质的蜕变。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村民马阿舍家,从曾经的贫困户到现在脱贫户,再到今年马阿舍的女儿冶丽莎考上浙江海洋大学,马阿舍家喜事连连。
夏日的正午时分,马海比布来到马阿舍家,送来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一并送上的还有助学金。面对村委会的鼓励和关怀,冶丽莎感激地说:“从上小学开始,政府就一直帮助我们。今年我考上了大学,我去学校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将来用我所学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2011年,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从兰州大学毕业的马海比布在村民的期盼中回到了家乡,毅然挑起担子担任村委会主任。面对东升村无村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设施薄弱等难题,他没有退缩,他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为全面掌握村情民意,他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
发展产业是脱贫关键。马海比布带领村“两委”主攻生态养殖,整合东升村、新源村、尕海村等中央财政扶持资金1380万元,成立德令哈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牦牛生态养殖产业。
记者走进该合作社,只见牦牛悠闲进食、卧栏反刍,电动撒料车精准投放科学配比的草料。自2024年合作社现代化设备投用后,养殖实现科学化、精细化,每头牦牛的养殖成本降低500元。
在会议室里,尕海镇相关负责人与马海比布围坐,盯着监控屏幕——屏幕里养殖区、饲料储备区及巡查人员清晰可见。大家围绕设备维护、饲料管理等细节,及后续扩大规模、拓展销路、提升品牌等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出谋划策。
合作社初具规模后,马海比布带动乡邻共富。村民马成贵说:“今年我来合作社当技术员,不仅收入增加还学到了养殖技术,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每年还有分红,减轻了家里的不少负担。”
如今的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今非昔比:从最初养殖100头牦牛,发展到年存栏10000头;从一个零散养殖场,变成三个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优势养殖产业。它辐射带动德令哈市42个行政村,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分红从5万元增至230万元,联农带农收入达3000万元,辐射周边农户增收400万元,实现群众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双增长”。
村子的变化,百姓体会最深。走在干净的巷道里,村民冶尔四么乃感慨着三十多年的变迁:1988年,100多户农户从化隆县搬迁至此,过去收入全靠种庄稼,如今合作社年年分红,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住的房子是危房,用水用电艰难。现在,不仅搬进了新农村,村子里还铺上了硬化路,房子、自来水、产业园都有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些年,东升村不仅产业兴旺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村里启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等项目相继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好政策不断落地见效,村民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看着村子的变化,马海比布说:“老百姓常说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东升村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是大家的奉献和担当,作为村干部,我们始终坚持任何时候都要走在大家前面的干劲,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对村子未来的发展,马海比布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实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努力让牦牛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带动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硬底盘’,带领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
从省级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东升村的变迁里,藏着一个个共产党员最质朴的初心:把乡亲当亲人,把村子当家园,用担当和奉献,在戈壁滩上种出了一片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