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95后”硕士回雪域高原开酒店

日期:07-31
字号:
版面:第3版:柴达木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图 本报记者 孙丹丹

当西藏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被桑吉杰小心收进木匣时,同学们都以为这个26岁的青年会奔赴大城市的学术机构。但2022年夏天,这位95后硕士却背着双肩包,毅然踏上了返乡的路。车窗外,昆仑山的雪峰在云层中若隐若现,桑吉杰知道,自己要回到海西州都兰县沟里乡,那里有期待被唤醒的高山草原,有比都市繁华更厚重的人生课题。

放弃“逃离家乡的车票”

桑吉杰的书桌上曾常年摊开着泛黄的各类典籍。在西藏大学攻读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期间,他整日与铁券文书、恰嘎石刻文为伴,主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聚焦古代政教文书研究,发表的论文里满是“甘丹颇章政权”“历史档案编纂”等专业术语。导师曾笑着说:“桑吉杰的眼睛里,能看见历史的月光。”

但桑吉杰的“书生气”里,始终藏着对雪域高原的牵挂。每次假期回家沿着109国道徒步,看到路边牧民守着优质草场却因缺乏创收经验而犯愁,看到外来游客惊叹于雪山壮美却找不到舒适的落脚地,他心里会感到隐隐不安。2023年春天,沟里乡党委书记索科的一个电话,让他下定了决心。

“150户牧民凑了1700万元草原奖补资金,盖起了临街大楼,却没人会运营。”电话那头,索科的声音透着焦急。那栋矗立于秀拉赛堂定居点的建筑,雕花门窗配着玻璃幕墙,本该是109国道旁的地标,却因不懂管理、缺乏客源成了“烫手山芋”。当桑吉杰赶到现场时,正碰见几位牧民蹲在墙角抽着闷烟,楼里的尘埃在阳光里飘得刺眼。

“我来试试。”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同学在微信里劝他:“硕士文凭可是‘离开大西北的车票’,你怎么反倒往回跑?”桑吉杰没多解释,只是把微信头像换成了自己背对镜头、面向雪山的照片。夕阳为雪峰镶上金边的画面,像一句无声的誓言:高学历更应该成为照亮家乡的火把!

从“烫手山芋”

到“明星驿站”

在秀拉赛堂定居点,109国道边一栋充满民族风情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桑吉杰承包经营的都兰金藏商务酒店。

接手大楼时,这里已有基础装修。桑吉杰做的第一件事,是购置大量挂画、民族风饰品来装点空间,让吉祥八宝、宝相花等富有寓意的纹样融入每个角落,赋予大楼浓郁的民族风情;随后,又改造出34间不同主题的客房,以及会议室、培训室等功能区域。但桑吉杰更清楚,光有颜值不够。在学习研究中练就的逻辑思维,此刻化作了运营思路:打开各类网络平台分析后,他发现109国道上的大车司机最在意停车方便、热水充足,便专门规划出近千平方米的停车场,每间房安装了空气能热水器。同时,借鉴学术会议的组织经验,把闲置空间改造成培训室,承接各类学习培训班。

“研究生学的文献梳理能力,用来做市场调研正好;写论文练的逻辑框架,套到服务流程里恰到好处。”桑吉杰笑着说。他给员工培训时,会仔细讲解“标准化服务”,把客房整理步骤拆解成“像叠书本一样整齐”;遇到客人投诉,他引用各类典故调解,总能让客人满意。

“以前这里只有牛羊蹄印,现在印满了全国各地的车辙!”四川货车司机王师傅是酒店的常客,他感慨道:“过去跑这条线,沿途住宿要么设施简陋,要么离主路太远很不方便。现在有了这家店,住着比城里四星级酒店还舒服、舒心。”携程网的评价区里,“酒店播放的歌曲特别好听”“老板很热情,会帮着搬行李”“20天的旅程中最满意的是住宿,这里的服务像草原的阳光一样暖”的留言越来越多,这座“高原驿站”渐渐有了名气,很快成为109国道上的“明星打卡点”。

开业半年后,当桑吉杰把第一笔总计50万元的分红送到牧民股东手中时,一位大叔激动不已:“我们祖祖辈辈养牛羊,哪想过坐在家里就能分这么些钱!”他把崭新的钞票仔细叠好塞进怀里,拍着桑吉杰的肩膀说:“好小子,这书没白读!”

桑吉杰看着有的牧民忙着给家里打电话报喜,有的互相比较着分红数额,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心里亮堂起来:知识扎进乡土,长出的不只是账本上的数字,更是精气神。

从一间酒店

到一个产业

清晨六点,智玉村的扎西才让夫妇和员工们已经在自家的“香都洗涤店”忙碌起来。一直想创业的大学生扎西才让是桑吉杰带动起来的第一个“创业者”。“看到金藏酒店客房天天住满,那么多床单和被罩总得有人洗吧?”扎西才让的布草店专门承接酒店业务,角落里堆着待洗的床单和被罩,墙上钉着与金藏酒店及其他商户的合作协议。

“蝴蝶效应”不断蔓延。酒店20个岗位招的多是本地人,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曾靠放牧、种地为生的农牧民。前台拉改措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岗位,能熟练办理入住;客房服务员杨姐通过培训学会了用酒店管理系统登记房态,每月工资比种地时多出两千多元。

更让人欣喜的是,酒店的布草清洗、日常用品采购优先找本地商户,连牧民家里做的酥油、酸奶、石磨糌粑,都成了酒店的特色早餐——一碗撒着白糖的酸奶,一碟配着酥油的糌粑,是不少客人念叨的“高原味道”。

沟里乡党委书记索科有本用了多年的账本,如今翻开来满是惊喜:“2018年秀拉赛堂人均年收入才8000元,现在靠商务区租金、门面房经营、集体经济分红这些收入,已经突破2万元了。”

“过往的大车司机和夏季旅游散客比较多,生意还不错。”桑吉杰并不满足于此。去年,他在天峻县签下新场地,即将开业的金藏品质酒店特意设计了“星空房”,躺在床上就能看见天峻石林的银河。“海西的文化像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我想做串起它们的线。”他还注册了青海金藏文化旅游传媒公司,计划把吐蕃古墓、热水墓群、诺木洪遗址、天峻鲁芒岩画这些文旅资源,通过酒店平台推向更远。

归来的青年

与苏醒的土地

傍晚的秀拉赛堂,风掠过的声音像在唱歌。桑吉杰的手机里弹出天峻酒店的装修进度,微信提示音不断——有客人预订下周的房间,有牧民问分红怎么存进银行卡,还有大学同学说想来考察创业项目。

他的微信头像依旧是那张面向雪山的背影照。有人问他,放弃去大城市的机会后悔吗?桑吉杰总会指向窗外:你看新开的特产商铺里,年轻人在直播卖牛羊肉;你看村里的姑娘们,已经把藏绣做成了伴手礼;你看刚回来的大学生,正在讨论怎么把光伏板装在牧场……

高学历常被人们视为“逃离家乡的车票”,桑吉杰却用实际行动证明:它更该是建设家乡的密钥。桑吉杰想起硕士论文答辩时,导师最后问他:“你的研究能给家乡带来什么?”当时他答不上来,现在却能用酒店的账本、牧民的笑脸、年轻人的归来给出答案。

沟里乡的夜来得早,酒店大堂的暖光灯亮起来时,桑吉杰还在修改第二天要用的培训课件。窗外,109国道的车灯连成流动的河,载着南来北往的人,也载着这片土地苏醒的希望。

记者手记???

这位“95后”硕士回雪域高原开酒店的故事不是传奇,只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当知识拥抱家乡,蓬勃发展的种子,就能在这片热土长出参天大树。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沿着桑吉杰开辟的创业之路回归,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正向着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