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部署一系列重要工作。新时代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缩小城乡差别、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动力、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走心的基础支撑。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一、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存在的短板难点
(一)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基础薄弱。从调研情况看,受限于人力、资金、场地、社会组织等资源,乡镇(村)与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的活动与要求的场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功能室规划不够合理、活动器材配备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导致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个别阵地存在闲置现象,未发挥出有效作用。全区北部乡镇在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方面明显好于南部乡镇。
(二)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宣传亟须加强。主要体现在阵地建设及宣传方面仍有不足,一些实践阵地在辖区的宣传力度不到位,管理人员未能主动履职尽责,谋划的活动内容流于形式,对农村群众缺乏吸引力,部分偏远村庄文明实践工作宣传覆盖面不广,群众参与度较低。
(三)文明实践工作成果转化亟须探寻“乡土化”路径。部分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仍停留在全国第二批试点的经验做法上,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仍以“讲、评、帮、建、送”为主,成果转化需要进一步“二次创新”。移风易俗相关项目孵化进展缓慢,与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孵化成效不明显。
二、推动新时代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创新发展的“解题思路”
针对上述短板难点,新时代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创新发展必须充分调研,靶向发力,精准施策。
(一)加强农村文明实践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工作格局同步发展,探索成立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专项工作机制,制定一批具有指导性的农村文明实践重要文件,使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更富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同时需更加注重改革创新,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深化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引领、以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为发展主线的制度创新,把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摆在突出位置,创建工作从上至下创新理念、转变作风,进一步精简指标体系、优化实地评估,力争得到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充分肯定和普遍欢迎。
(二)推动农村文明实践工作宣传走深走实。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制定规矩,用好“一约四会”。持续开展村规民约宣传教育、红白理事座谈会、移风易俗积分制等农村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探索志愿服务超市与移风易俗积分制有机融合。挖掘婚事新办(零彩礼)、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案例,依托各级媒体“移风易俗在行动”专题专栏加大典型案例宣传报道力度。创作并展演农村文明实践作品,常态化撰写及征集农村文明实践新闻稿件,在市级及以上媒体宣传农村文明实践经验做法。
(三)完善农村地区文明实践阵地保障。在财政预算基础上,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多渠道筹集农村地区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资金。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移风易俗大礼堂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良性联动,统筹利用好农村现有文化大礼堂等阵地,规范农村演出市场,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利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案例巡讲、微电影展播等形式开展“沉浸式”宣传。承办简易婚丧,在融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着力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推动农村文明实践工作阵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农村地区文明实践工作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建立常态稳定的文明实践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既应注重宣传形式的创新,也要根植于乡村本土的传统“发力点”,用政策宣讲真正打通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并严格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农村宣传阵地作用,“三位一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