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邓小平站在人民立场,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畏风险、勇于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功。进入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发扬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创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邓小平;实事求是;市场经济;以人为本
引言: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准确贯彻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全局出发,提出一系列改变中国面貌的创新理论,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系统化理论。站在新时代回首过往,仍然能够深切感受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深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背景出发,观照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早已盖棺论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排斥公有制,只能同私有制相结合。邓小平立足国情,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吸收借鉴世界无产阶级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计划和市场、目的和手段、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社会关系,[1]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斯大林在《联共党史》中写道,“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2]社会形态学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然而,社会形态发展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征。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虽然经历过资本主义萌芽,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但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不够充分。邓小平立足实际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另一方面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以实践为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4]社会主义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我们鼓励人民合法劳动,多劳多得,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率先富裕起来,这样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把精力、物力、财力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为了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在鼓励多劳多得的同时,通过合理调配,逐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同样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把生产利润合理回馈给生产者,剩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三)有效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的改善上。[5]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计划经济影响,政府承担的较多职能中重点集中在“管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邓小平主张改革,精简机构,裁撤冗余部门,让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制度体制的革新,为经济发展腾飞注入新的动能。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当代启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使矛盾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市场经济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理念,邓小平在当时国内外严峻背景下“图改革,谋开放”,不计个人得失,将人民放在首位。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2023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创造活力,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
1978年,邓小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目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带来的弊端。随着改革的深入,认识逐步加深,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将“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不断扩大。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推动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发展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居民收入会因不同主体的各自差异而有所不同。一方面,我们要发展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然而,缓和这一矛盾需要时间与过程,当下亟须构建更加宽容的社会氛围,在鼓励奋进的同时给普通人选择普通的权利,通过价值引导,消解社会上因“普通”而带来的焦虑。
(三)统筹效率与民生,健全社保体系
从现代化的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的。[6]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然会带来机械化、智能化的大规模应用,必然对“一般性岗位”的需求带来新的冲击。面对新的挑战,国家提出了“六保”“六稳”,其中就业都居于首位,2022年12月29日《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通过审议,其中第二十八条“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引起广泛关注,统筹兼顾“效率”与“民生”,保障“一般性岗位”,兜底基层群众基本收入,“发达的生产力只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却不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为打开国际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不够完善。现如今,我们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否则易出现生育率下降、储蓄率上升的现象,进而不利于国内消费的整体提升,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将会逐渐显现。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现在我国生产力大幅度提升,政府有能力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于人民群众。
三、总结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思想的束缚,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到了充分显现。回顾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运用,我们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统筹效率与公平,重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贯彻落实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制度体制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王喜满,张晓静.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及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25(3):1-10.
[2]斯大林.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2.
[3][4][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314,128.
[6]毛强.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贡献[J].党的文献.2024(6):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