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华佗:中医学术体系的创新者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13版:药都       上一篇    下一篇

温长路在发言中。

    在中医发展的漫长星河中,华佗始终以“神医”之名深入人心。他麻醉行术、创五禽戏的事迹家喻户晓,然而其医学思想的系统性、开创性与社会性,却长期被“神话叙事”所遮蔽。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荣誉副会长温长路看来,这位东汉末年医家所承载的医学价值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华佗不仅是外科鼻祖,更是一位跨越临床、军事、预防三大领域的医学体系构建者——他完全应当获得‘医王’这一历史名分。”温长路如此强调。

    这一主张并非一时兴起。在2024年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华佗医学分会学术年会上,温长路首次提出为华佗正名为“医王”的倡议,迅即引发学界与公众的广泛回响。在他看来,“医王”之称绝非虚誉,而是对华佗医学体系三维构架——国家的华佗、人民的华佗、中医的华佗——重新发现与确认,是对其医学思想整体性与开创性的真正认知。

    国家医疗体系的奠基者

    华佗的医学思想远非局限于技术层面,更展现出宏阔的政治洞察力与社会责任感。他提出“医者当知政”的主张,巧妙地将身体与国家作喻:“人身犹一国也,心为君主,五脏为百官,气血为百姓。”这种“治国如治身”的观念,虽源自先秦“上医医国”的思想传统,却在华佗这里发展为融合医学实践与政治哲学的系统论述。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背景下,华佗自觉将医学实践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尤其在战伤救治方面取得体系化突破。根据《青囊书》记载,他创立了包括压迫止血、烧灼止血(类似现代电凝止血)、麻沸散麻醉、清创缝合等在内的系列先进技术。他提出的“清创—缝合—抗感染”救治流程,与现代创伤救治的“黄金原则”高度吻合。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建立了战伤分级救治体系,区分轻伤就地处理与重伤后送治疗,这套理论比欧洲16世纪安布鲁瓦兹·帕雷的战场救护学说早了一千余年。

    温长路特别指出,华佗不仅重视技术,更将“气血理论”创新性地应用于战伤救治,认为“金疮伤络,必致血瘀气滞”,强调活血与补气并举。这种整合急救、外科与康复调养的理念,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医学体系化的诞生,展现了医者对国家责任的深刻担当。

    平民健康的守护者

    华佗的另一重要身份,是深入民间的“行走的医者”。他的行医足迹遍及中原与江淮地区的都市和乡村,在沛国谯县、广陵、彭城等地都留下了救死扶伤的记载,甚至亲赴徐州、兖州等战争前线实施急救。这种流动行医模式,在当时堪称创举。

    他行医方式灵活多样,既随遇随诊,也摆摊设点,还提供上门服务。在疫病防治方面,他主动介入季节性流行病和地方病干预——在江淮疟疾多发区推广“常山截疟方”,指导村民疏通沟渠、焚烧艾草驱蚊;在冬季伤寒流行时,教授“生姜葱白汤”发汗法;针对淮南地区血吸虫病(古称“水毒”),提出“避疫水、饮沸汤”的预防原则。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简便验廉”用药理念。据《吴普本草》记载,华佗使用的药物中约70%为平民常用草药,善用车前草、益母草等易得药材,极少使用名贵药物。他还创新性地将药食两用之物如山药、大枣纳入防治体系,真正实现了“药可充饥,食可疗疾”的目标。

    更为难得的是,华佗将养生防疫知识融入民俗实践:端午采艾辟邪、重阳饮菊花酒等传统习俗都被他注入医学内涵,使中医“治未病”理念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将高深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在古代医家中极为罕见。

    中医学术体系的创新者

    在华佗之前,中医虽具全科特质,但缺乏专科深化与体系化整合的精神。华佗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以外科为主体的综合医学模式——他既精于外科,又通晓方药、针灸,还得心应手地运用食疗、物理疗法及心理治疗。

    在诊疗体系上,他融合辨病与辨证,将五脏、八纲、脏腑、经络等多种辨证方法有机统一。如同治府吏二李之疾,二人虽“头痛身热,所苦正同”,华佗却能洞察病机差异,采取“寻外实当下之,延内实当发汗”的不同治法。温长路指出,华佗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思想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诊疗体系。

    华佗在脉诊领域的建树同样卓越。《华氏脉诀》完善了脉诊体系,其对疾病预判的准确度达到“其验若神”的境界。而他所创的“五禽戏”,则是中医运动医学的早期实践,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的养生观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健身方法,体现了“治未病”的先进理念。

    在预防医学方面,华佗已经认识到某些疾病的传染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通过避风寒、调饮食、规律作息等措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并倡导改善环境卫生,通过焚烧艾叶、苍术等草药净化空气,在疫病流行时还建议隔离患者,避免人群聚集。

    著作存佚与学术传承

    尽管华佗著作因战乱多所散佚,但温长路通过详细考证指出,其学术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得以保存和流传。《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历史文献中著录的华佗论著达十余种,而近代辑录的《华佗方》《华佗脉诀》《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等,虽真伪难辨,却大多包含“华佗遗意”。

    温长路主张,对华佗著作的整理应采取审慎而开放的态度:“只要学术思想与华佗及中医主旨不相违背,甚至对传承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都应认真研究,而非轻言放弃。”这种宽泛而不失严谨的研究原则,为我们重新发现华佗医学体系提供了可能。

    纵观华佗的医学贡献,他从国家医疗、民众健康、学术发展三个维度构建了完整的医学实践框架。温长路最后强调:“称华佗为‘医王’,不仅是对其历史地位的重新确认,更是对中医传承中体系化思维的重申。他代表的中医学,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艺,更是融汇政治智慧、社会关怀与学术创新的完整体系。在中医走向未来的进程中,华佗医学的三维构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记者 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