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文化基因与城市形象的关联性重构
城市形象作为地域文化的空间投射,本质上是历史文化基因在现代性语境下的转译与重构。亳州作为曹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城市形象建构始终面临着历史遗产当代转化的命题——如何将建安文学的精神内核、曹魏政权的历史记忆与军事遗存的空间形态,转化为具有识别度的现代城市符号。从文化资本理论视域观之,曹魏文化作为亳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价值实现需通过空间叙事的符号化建构、社会认同的代际传递与产业经济的转化机制,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互文关系。这一过程既涉及考古遗址的活化利用,亦关联着地方社会的集体记忆重塑,更需要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实现文化符号的跨媒介传播。
二、历史渊源:地域记忆的文化编码与符号生产
从历史渊源来看,亳州是曹操的故乡,曹操家族在亳州根基深厚。亳州现存的曹氏家族墓群,如张园汉墓、曹腾墓等,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曹魏文化在亳州生根发芽的见证。这些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像精美的青铜器、陶瓷器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水平,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触摸到曹魏时期的生活脉络。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以亳州为重要基地,招兵买马,积蓄力量。他在这里广纳贤才,夏侯惇、夏侯渊、许褚等众多名将皆出自亳州或与亳州关系密切,形成了强大的军事集团。亳州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为曹操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让曹魏文化在军事、政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曹操在此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策略,对后来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亳州也因此成为曹魏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孕育地。
在文化传承上,曹魏文化中的建安文学更是与亳州息息相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等文人,在亳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们的作品风格刚健有力,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理想,形成了独特的建安风骨。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影响着亳州的文化发展,至今亳州仍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人们对建安文学的研究和传承从未间断。
如今,亳州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曹魏文化的印记。曹操公园、魏武祠等景点,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人们在这里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曹魏文化的魅力。亳州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曹操诗歌文化节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曹魏文化。曹魏文化已经成为亳州的一张亮丽名片,融入了亳州的城市血脉,成为亳州人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一)地理空间的历史锚定
亳州的城市空间肌理中留存着鲜明的曹魏文化印记。据《三国志》载,曹操“生于谯,起兵于陈留”,其家族墓群分布于今亳州城区周边,形成以曹腾墓、曹嵩墓为核心的“墓葬-城址”空间格局。这种布局与《水经注》所记“谯城三重,其外城周九里”的城市规制相互印证,构成了亳州作为“魏武家乡”的地理实证。当代考古发现表明,曹氏宗族墓群的砖石画像中常见“四神”“祥瑞”等汉代艺术母题,其雕刻技法与纹饰风格反映了东汉晚期的丧葬制度与审美取向,为还原曹魏早期的社会文化生态提供了实物标本。曹氏家族墓群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体系,创造性地将考古遗迹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场景。通过AR技术复原的“曹氏家族祭祀场景”,以三维建模重构墓室礼仪空间,游客可借助智能终端观看虚拟祭司执行“馈食礼”的全过程,甚至能交互体验简牍书写等汉代礼仪环节。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激活了静态的文物遗存,更通过空间叙事强化了“魏武家乡”的地理标识,使历史地理空间成为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
(二)文化符号的在地化传承
曹魏文化在亳州的民间叙事中经历了长期的在地化演变。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在地方话语体系中逐渐演变为“规则意识”的文化隐喻,被融入民俗教育与乡规民约的传承中。明清以来的地方志记载显示,亳州民间常以“曹公遗风”形容处事公正之人,这种历史典故的道德化诠释,使曹魏文化精神渗透于地方社会的伦理建构。而华佗“麻沸散”的医学成就,则与亳州作为中华药都的产业传统深度绑定——清代《亳州志》中已有“药商多以华佗为祖师”的记载,现代中药产业更将“华佗医药文化”作为核心品牌元素,形成历史符号与产业经济的互嵌关系。传统戏曲已成为曹魏文化符号转化的重要载体。亳州二夹弦《曹操与华佗》在保留梆子腔传统板式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现代性演绎:饰演曹操的演员在表现“杀华佗”的心理冲突时,融入了戏曲程式化的“磋步”“甩发”技巧,同时通过眼神刻画展现人物的多疑与矛盾,使历史人物兼具古典审美特质与现代情感逻辑。这种表演范式的创新,使观众在程式化的戏曲语言中获得对历史人物的当代认知,实现了文化符号在代际传递中的意义重构。
三、影响机制:文化资本的多维转化路径
(一)物质空间的文化叙事重构
曹操地下运兵道的活化利用呈现出文化资本转化的典型路径。这处汉代军事设施通过“文物本体保护-数字技术介入-体验场景建构”的三层开发模式,实现了从考古遗址到文化地标的转变。3D激光扫描技术精确还原了运兵道的券顶结构与岔道布局,而《曹魏征兵》沉浸式微剧则以运兵道的物理空间为舞台,通过光影投射与音效设计,再现了“声东击西”的军事战术。游客在佩戴智能导览设备时,可接收虚拟士兵发出的“军情指令”,在行进中完成对汉代军事智慧的体验式认知。这种场景化设计使“地下长城”成为亳州城市形象的视觉符号,2024年该景区接待量较数字化改造前提升47%,非门票收入占比达52%。老城区的空间规划深度植入曹魏文化符号。魏武大道的汉阙式路灯参照了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形制,灯柱纹饰融合了“汉并天下”瓦当图案;建安路的地面铺装采用青铜器纹样的拼花设计,人行道每隔50米设置刻有建安诗文的景观石凳。尤为典型的是“建安七子”雕塑群,该组雕塑以《昭明文选》记载的七子事迹为蓝本,王粲像取“登楼赋”的沉思姿态,阮瑀像则表现“草檄惊袁”的书写场景,人物基座镌刻对应的诗文片段,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可阅读的文化文本。这种空间叙事策略,将离散的文化符号整合为系统性的城市记忆载体。
(二)文化传播的IP化转型
“曹操文化节”的品牌化运作构建了文化资本的转化链条。该节庆活动以“历史场景还原-产业价值延伸”为逻辑,开幕式“建安雅集”严格遵循《荆楚岁时记》记载的文人宴饮仪轨,设置“曲水流觞”“投壶赋诗”等互动环节,参与者需按汉代礼仪完成诗句接龙。而“三国医学论坛”则将华佗医学与现代康养产业对接,开发出“五禽戏理疗课程”“曹氏药膳谱系”等衍生产品,其中“麻沸散同源”系列保健品已形成年产值超800万元的产业规模。这种“文化展示-产业转化”的模式,使节庆活动成为连接历史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纽带。
数字媒介的介入重构了曹魏文化的传播生态。猫耳FM制作的广播剧《三分星野》采用“历史考据+虚构叙事”的创作手法,在还原建安年间政治格局的同时,通过“曹操与郭嘉的日常对话”等年轻化表达,使历史人物更具亲和力,该作品上线半年播放量突破120万次,吸引35岁以下听众占比达78%。抖音平台“曹操故里亳州”话题则鼓励用户参与内容创作,其中“文物拟人化”短视频系列颇受关注——创作者为曹氏家族墓出土的陶俑设计“职场人设”,配以“加班修墓”等现代生活场景的文案,话题阅读量达4.2亿次,推动城市形象从“历史标本”向“活态IP”转型。
(三)产业融合的经济转化
曹魏文化驱动的文旅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链条。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构建了“核心体验-衍生消费”的商业模式:游客在体验地道战场景后,可在“曹魏军市”文创区购买“兵符雪糕”“运兵道拼图”等特色商品,其中“曹操短歌行”AR解谜笔记本通过扫描触发虚拟军营场景,实现了文化消费的互动化升级。2024年该景区文创产品销售额较2020年增长3倍,带动周边“三国主题民宿”发展——此类民宿以“铜雀台”“观沧海”命名客房,提供汉服租赁、建安诗文吟诵等增值服务,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5天,拉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63%。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体现了文化符号的经济转化能力。“诗词密码”系列文创以建安文学为核心资源,将《龟虽寿》《短歌行》等诗作转化为互动产品。例如“曹操诗境”AR书签,用户扫描书签上的诗句,即可在手机端观看该诗创作背景的动画演绎,同时参与“诗句接龙”游戏,通关后可获取虚拟“建安学士”称号。这种“文化+科技”的模式,使抽象的文学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商品,2024年相关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其中25—35岁消费者占比达61%,显示出历史文化对年轻群体的消费吸引力。
四、现存困境:文化资源利用的结构性矛盾
(一)文化叙事的表层化困境
当前曹魏文化的开发仍停留在“遗迹展示+节庆活动”的初级阶段,对其精神内核的挖掘还不足。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未能与现代人才战略形成有效对话,相关展示仅停留于历史文献的文本呈现;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的美学精神,也未转化为当代亳州的城市文化气质建构。青年群体调研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曹魏文化“与现代生活缺乏关联”,这种认知疏离反映出文化叙事未能实现历史智慧与现实需求的对接。而对曹操形象的单一化呈现——仍以“乱世枭雄”为主导叙事,忽视其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多元面向,导致城市文化形象的扁平化。
(二)产业融合的同质化竞争
亳州三国文化旅游项目与周边城市存在显著的业态趋同。对比许昌“三国文化沉浸剧本杀”、洛阳“汉魏故城考古体验营”,亳州的旅游产品仍以“遗址观光+导游讲解”为核心,缺乏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色项目。2024年来亳省外游客占比仅35%,低于许昌的52%与洛阳的68%,反映出产品竞争力不足。而文创产品开发也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多数商品停留在“三国元素+实用物品”的简单叠加,如印有曹操画像的钥匙链、以“赤壁之战”为图案的T恤,缺乏对曹魏文化深层价值的创意转化,难以形成市场辨识度。
(三)文化认同的代际分层
不同年龄群体对曹魏文化的认知路径与认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调查显示,45岁以上群体中72%通过二夹弦、地方戏等传统媒介接触曹魏文化,对曹操形象的认知仍受《三国演义》民间叙事影响;而18—30岁群体中65%依赖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新兴媒介,其历史认知更多来源于二次创作内容。这种认知差异导致文化认同的代际断层——中老年群体视曹魏文化为“乡愁记忆”,年轻群体则将其视为“可消费的历史符号”,二者未能形成文化共识。而学校教育中对曹魏文化的融入不足,中小学教材仅零星提及曹操诗作,未形成系统性的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加剧了代际认知差异。
五、优化路径:从文化资源到城市品牌的系统升级
(一)文化内涵的现代转译
建立“曹魏文化现代性研究中心”,系统梳理历史智慧与当代价值的契合点。将曹操“屯田制”中的农业管理思想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在谯城区试点“曹魏智慧农田”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再现“军屯”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打造“曹魏粮仓”农产品品牌。同时挖掘曹操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的联系,举办“建安法治论坛”,探讨“割发代首”典故对当代规则意识培育的启示,使历史文化成为社会治理的思想资源。这种价值重构不是简单的古今比附,而是通过学术研究揭示历史智慧的现代适用性。
构建“曹魏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动学术成果的大众化转化。联合高校历史院系开发三维考古数据库,对曹氏家族墓群出土文物进行高精度建模,公众可在线浏览文物细节并获取学术解读。制作《曹操与亳州》系列动画短片,每集聚焦一个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前的亳州”“华佗与曹操的医学论争”,通过历史学者与动画团队的合作,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实现知识可视化。该系列短片计划在B站、学习强国等平台播出,目标覆盖15—35岁知识型受众,构建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桥梁。
(二)体验场景的创新设计
建设“曹魏时空体验馆”,运用VR与AI技术构建沉浸式历史场景。游客佩戴头显设备可“穿越”至建安七年的谯县,目睹曹操颁布《军谯令》的仪式——虚拟场景中,身着汉代官服的演员演绎政令颁布过程,游客作为“围观百姓”可与虚拟NPC互动,甚至通过手势识别参与简牍抄写。体验馆还设置“曹魏军事沙盘”互动区,游客可在数字沙盘上模拟运兵道的战术布局,系统将自动评估其策略优劣,这种多感官交互设计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展示局限,预计2026年建成后年接待量可达50万人次。
(下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