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勋老人在曾经的“转家大院”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对于新四军游击支队联络站曾在此驻扎这件事,转可群表示,那年自己刚出生,并没有任何记忆,只是长大后其父亲向他提起过,说家里曾经住过几个陌生人,向他们家宣传过抗日理念等等,至于这几个人是谁,叫什么名字,就无从得知了。转可群猜测,这应该是任泊生他们工作的保密性决定的。“我们家曾经为抗日战争出过一点力,做过一份贡献,是世世代代的光荣。后来刘邓大军解放亳州,也曾经有战士住到我们家里。”转可群说。
如今,曾经的转家大院所在地,已经被各式现代民居所取代,在转可群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深藏在小巷子里的仅有的一处土改时期易主的转家老屋,这座面南的老屋一共三间,山墙上的青砖刻有图案,屋檐下的木梁也雕有花纹,尽管破旧,但依稀保留着一些古风。
居住在主屋的是一位叫沈建勋的86岁老人,门上挂着的《光荣之家》的牌匾分外显眼。了解后得知,老人是一位1960年参军的炮兵,曾在南京军区服役,当他得知自己居住的房子,有可能是曾经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联络站时,十分高兴,“我是一个老军人,太理解我们抗战时期的不容易了。现在,我们国家军力强大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我最近天天都等着看9月3号的大阅兵呢”。
转家后花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成了亳州教师进修学校,学校现已搬迁,家属院里还住着几户人家。87岁的退休教师赵阿姨正在门前吃饭,门外的花盆里,粉紫色的长春花开得正旺。“我住在这里40多年了,小院虽然有点旧,但住着舒服。前几年政府又给我们院子里的砖地换成了水泥地,垒了花池,还安装了健身器材。”赵老师对现在的生活表示十分满意。
如今,联络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但这些曾经的老屋,仿佛再次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与敌人顽强斗争的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牢记并传承这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革命精神。
(记者 路振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