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在隐秘前哨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15版:山河见证       上一篇    下一篇

彭雪枫(右)和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县联络站站长任泊生。

    市区青云街青云小学对面,曾有一处名为“转家大院”的地方,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它成了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一批革命者于此奔走呼号,以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段历史,至今仍被传颂。8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联络站在哪里,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

    据史料记载,1939年元旦,在占领鹿邑县城后,日军显示出再次进占亳城的迹象。因此,元旦刚过,彭雪枫就按计划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涡北地区,开展武装抗日斗争。1月3日,彭雪枫令滕海清、谭友林率第二团进驻亳县,当地人民深受鼓舞,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为了开展对亳县国民党地方政府的统战工作,新四军游击支队计划组建驻亳县联络站,安排联络科长任泊生担任站长。亳县联络站的组建并非一帆风顺,还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任泊生之子任小喜向记者提供的一段其父的回忆文字,讲述了详细过程。“我们3日动身赴亳,途中跟土顽打了个遭遇战,敌人溃逃,我们负伤两人(孟排长手被打断,饲养员脚上挂了彩)。我们把伤员抬到亳县城,会见了国民党县长熊公烈。我与他协商了联合抗日、保卫亳州、建立联络站、安排伤员和解决给养等问题后,他让我们住在南门里路东一座房子里。里面空荡荡的,地上铺了点碎草,算是床铺,我们的伤员也睡在上面。由于医疗条件差,饲养员的伤口因感染得了破伤风,不幸光荣牺牲。孟排长被迫截了肢,经多方救治,算保住了性命……联络站当时只有我一个联络科长,加上炊事员、警卫员和卫生员共4人。”

    记者在青云小学对面的一个小院子里,找到了一位叫转可群的老人。86岁的转可群虽然有些耳背,思路却依然清晰。据他介绍,当时的“转家大院”由三个大院子和一座后花园四部分组成,一共有好几十间房屋,原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所在地,就是建在“转家大院”的后花园上。

    任泊生到亳县建立联络站后,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并向国民党军政官员和上层人士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联络站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深化与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指挥官余亚农建立的联络,开展对其的统战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余亚农是第五路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指挥官,自卫军兵源主要是各地农民抗敌协会的会员及一些中小学师生,也有国民党的退伍军官和掉队士兵。彭雪枫部来到涡北后,很快与自卫军建立了亲密关系。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岳夏(又名罗若遐)等来到亳县城与余亚农会晤,商谈抗战事宜,并在县城北的汤陵公园与之合影留念。余亚农同新四军的关系密切,引起桂系军阀的猜忌与不安,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先后派陆廷选游击支队、赖刚师来亳驻防,改编余亚农的部队,并限制新四军的发展。任泊生从中做了大量工作,最终把余亚农的队伍从投降日伪的边缘争取过来,并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

    联络站还经常为游击支队购买药物、治疗伤员,当时的游击支队后方医院设在涡阳城西南三里黄村,时任院长左奇在其回忆录里,多次提到她托任泊生购买盘尼西林、奎宁、“914”注射液等珍稀药物,以及送伤员来亳县医治的故事。

    在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县联络站里,革命者们一直为抗日救亡运动奋斗着,直至1939年4月日军进攻亳城。4月26日,亳城沦陷,任泊生等被迫转移。任泊生在回忆录里记载了离开时的情况:“我们走到鹿邑时,鹿邑也沦陷了,我们就往南去。走不多远,碰到张爱萍同志……爱萍同志跟我们说,‘彭司令派人到处找你们,认为你们牺牲了,谁知你们还活着。’后来我们到彭司令那里汇报了亳城沦陷的情况,在那里休息了几天,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再没有回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亳州第一个联络站到此结束。”             (记者 路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