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豫两省交界处,有一个素有“鸡鸣闻两省,犬吠惊三县”之称的小镇——谯城区芦庙镇。这里旧称芦家庙,86年前,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此打响了东进皖北抗日的第一枪。这场规模不大但意义深远的战斗,不仅粉碎了日伪军南侵亳州的图谋,更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通道,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8年9月,全民族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指示豫南抗日根据地立即组建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战场。著名抗日将领彭雪枫受命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率领300多名战士从河南省确山县出发,向东开赴豫东、皖北地区。这支队伍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皖北地区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1939年1月,日军占领鹿邑后,企图进一步向南推进。1月6日,驻商丘日伪军2000余人沿亳商公路南犯,先头部队500余人在伪军豫东剿共支队司令崔华山的率领下,进占亳北芦家庙。崔华山更是得意洋洋地宣称:“要在亳州过个肥年。”据后来缴获的文件显示,敌军计划于1月9日与另一路伪军袁天柱部联合进攻亳州城。
获得这一重要情报后,彭雪枫司令员与张震参谋长、二大队队长滕海清等立即研究作战方案,决定趁敌立足未稳,出其不意先发制人。滕海清率领二大队执行此次歼敌任务。
滕海清大队长立即进行战前准备,一方面派人继续侦察敌情,一方面做好战斗动员。战士们听说要打鬼子,个个精神振奋,纷纷磨刀擦枪,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1月8日下午,侦察人员回报:“芦家庙敌情没有变化,东西村庄都没有驻敌,四面都可以攻进去,地形有利于我军行动。”
当晚,新四军游击支队二大队尖刀排和三个连共300多人从宿营地王牌坊出发。为了保密,部队避村绕道而行。深夜11时许,部队悄然逼近芦家庙。按照作战部署,滕海清带领尖兵排和四连、五连从正北进攻,六连从东西两路夹击。
战斗打响后,二大队攻势迅猛,日伪军措手不及。由于芦家庙没有大房子,敌军都分散住在老百姓家中,新四军以班、排为单位,勇敢穿插,采取分割包围战术。不到半小时,日伪军就被分割包围。巷战中,大部分伪军战斗力薄弱,在新四军的勇猛进攻下很快投降。少数敌人慌乱中躲进屋内,据守不出,从门窗向外射击。为了消灭这伙负隅顽抗的敌人,滕海清下令各连组织战斗小组,爬上房顶,扒开瓦片,向屋内投掷手榴弹。
经过3小时激战,新四军大获全胜,共击毙伪军100余人,俘虏伪军参谋长崔学善以下100余人,缴获步枪87支、轻机枪1挺、手枪1支、战马4匹、子弹千余发。新四军仅牺牲1人,负伤17人,以极小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
芦家庙战斗是新四军进入皖北后的第一场大胜仗,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这场战斗不仅保卫了亳州城,更显示了新四军的作战能力,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拥护共产党、拥护新四军、欢迎彭司令”的口号随着胜利消息传遍皖北大地。更重要的是,这次战斗打开了新四军进入敌后的新局面,为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芦家庙战斗规模虽然不算大,但是却得到了张爱萍、张震、滕海清三位开国将军的题词。张爱萍题写了芦家庙战斗胜利纪念碑的碑名;张震将军的题词是:“芦家庙战斗胜利,打开了豫皖苏敌区抗日新局面,奠定了我军创建豫皖苏根据地基础”;滕海清将军的题词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将军们的题词,既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对芦家庙战斗的高度评价和对革命烈士的缅怀纪念,也体现了对亳州的深厚感情,芦家庙战斗也永远成为亳州人民的红色记忆和历史财富。 (记者 李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