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李松等围绕“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亳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内容提出提案。市委书记、市长秦凤玉选定该系列提案作为领衔督办重点提案,指导市直相关单位认真办理,推动有关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8月27日上午,市委书记领衔督办“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亳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召开。市委书记、市长秦凤玉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主席汤涌主持会议。
会上,市政协调研组宣读了调研报告,提案主办单位及有关会办单位汇报了办理情况,提案代表作了发言,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市委常委、副市长钟治峰,市政协副主席王时银,市委秘书长雅浩海,市政协秘书长靳家海出席会议。
现将有关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推动产业融合升级
实施数智融合。推动制造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工业企业单机装备、生产线、制造车间等生产单元智能化水平。2025年,全市认定基础级智能工厂56家,获评先进级智能工厂2家,正在组织企业申报卓越级智能工厂。古井贡酒智能灌装车间智能化水平提升40%,效率提升2.27倍。企业建设的“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入选工信部《2024年5G工厂名录》,荣获2024中国工业数据治理“领跑者”企业、“2024安徽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称号。2025年上半年,73家规上高端装备企业聚焦绿色装配式建筑、智能成套装备等五大领域,建成数字化车间5个,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32.9亿元。
深化产业融合。推动“特色产业+数智技术+跨界融合”三维赋能:在“酒药融合”上,支持古井集团扩大中药酵素、草本威士忌产能,联动华佗国药等企业开发更多“亳菊酒”“石斛酒”等养生酒品,打造“华夏酒城”健康饮品集群;在绿色食品领域,推广“基地+加工+电商”模式,推动蒙城供沪蔬菜基地数字化改造、利辛鹿茸菇生产基地智能化升级;在高端装备领域,以涡阳绿色装配式建筑、蒙城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承接长三角产业链转移,推动鸿路钢构等企业建设“5G+工业互联网”车间;在轻纺服饰领域,推进利辛针织产业园“智改数转”,培育伯希和等品牌发展定制化生产。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聚焦智慧农业、智能制药、智慧城市、车联网等重点应用领域,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打造精准种植、中药饮片供应链协同等一批高价值的创新产品和示范项目。探索5G-A通感一体技术应用,积极开展5G全连接工厂和无人机物流、低空测绘、设备巡检等应用场景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高端人才招引实现突破。2024年,建立浙江大学等沪苏浙20余家高校院所共计255名国家杰青人才库,帮助亳州优开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从东南大学柔性引进1名国家杰青,实现亳州从长三角地区引进国家杰青零的突破。从市外高校科研院所引进5名教授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2025年,推荐21名高校教授担任“科技副总”,省级层面已通过审核14名。
本土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65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增高层次人才165人,增速较上季度提高8个百分点。成立安徽省高等研究院亳州分院,加快本地人才培养。
协同推进“四链”融合招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在招引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实现项目招引和人才引进同步推进、同步落地,强化金融助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创新能力强的“金娃娃”项目。
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药、酒、农、旅”四大主导产业。2025年1—6月,全市医药制造、白酒、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分别为226.72亿元、126.4亿元、795.81亿元,接待游客2043.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9.12亿元。持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实施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工程,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实施酒药融合。依托世界中医药之都金字招牌,开辟健康养生“第二赛道”。成功上市古井贡酒风过无痕酒、蓝莓酒,华佗国药力源酒,天马国药公司斯力泰赢酒、虫草蜂王浆酒、华佗固元酒等。古井健康科技公司“欣肝保倍植物发酵饮品”“欣肝保倍玫瑰蔓越莓酵素饮品”在第三届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大会上分获“大金奖”和“金奖”殊荣。古井集团与法国卡慕集团合作创新生产的中药草本威士忌2025年3月正式封桶。完成了百穗人参酒的全过程研发和首批次生产以及禧和酒、艾英雄酒和小桃红酒等产品储备研发。
强化全产业链融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围绕五大细分行业,加快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项目,吸引带动上下游企业配套集聚;轻纺服饰产业重点推进中国(利辛)户外运动产业园、伯希和户外运动文化产业园、利辛针织产业园、芳泽服饰产业园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制定了《全市专用粮基地发展计划》,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搭建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的防伪和质量追溯体系,对生产、仓储、分销、物流运输、市场监管等环节数字跟踪溯源,实现食品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
2024年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5.5%、研发投入增长19.1%,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达1213家,增速居全省第2。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中5个产值破百亿,占规上工业比重46.8%。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提案办理工作,不断完善工作举措,在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加快产学研平台建设、推动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的政策落地见效等方面不断发力,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亳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市政协调研组认为,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参与标准制定、开展并购重组等,助力其成长为具有行业引领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建立后备企业库,提供精准辅导。
市政协委员李松建议,完善服务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探索设立或引进专业化技术成果转化机构,健全机制灵活、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体系;要引导亳州学院探索开展贴近市场技术成果转化方向的学历教育,加强青年技术经理人培养和引育;加强与技术成果产权交易机构的对接,促进我市企业跨区域产学研对接。
致公党亳州市基层委员会建议,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融资投入,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融资等业务,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提升创新治理与服务效能
市政协调研组建议,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作为政策精准推送和资源配置的依据。整合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人才服务、融资对接、知识产权等服务功能,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窗受理”。
民建亳州市委会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创新成果的数量,更注重其质量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指标应涵盖技术创新性、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确保创新成果能够真正推动行业发展。
民建亳州市委会建议,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引导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推动中医药智能制造升级
民建亳州市委会建议,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利用本地中药材优势,成立中医药养生酒研发中心,优化生产工艺和提升产品健康价值,为养生赋能;加大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开展白酒与健康相关的研究,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白酒产品,开发健康型白酒、露酒、保健酒、药酒。
九三学社亳州市委会建议,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核心载体,着力推动中药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化改造生产环节,重点支持济人药业、雷允上药业等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建设中药提取、制剂智能化生产线。通过引入PLC控制系统实现生产参数实时调控,部署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配料、分装等重复性工序,减少人为误差,让中药生产从“看经验”转向“靠数据”,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民建亳州市委会建议,利用本地中药材优势,成立中医药养生酒研发中心,优化生产工艺和提升产品健康价值,为养生赋能;与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临床研究,分析白酒成分对人体代谢、心血管功能等的影响,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技术数据分析,确定对健康有益的成分,作为研发健康白酒的依据。
(记者 曹晴晴 通讯员 蔡宏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