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变废为宝“五小园” 村容村貌换新颜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6版:谯城       上一篇    下一篇

十河镇大周村党委书记邢军委介绍村民捐助物资情况。 改造后的小王庄村容村貌一角。

    “短短两个月,俺们村就大变样了!这是大家一起变废为宝,花小钱办成的大事儿。”近日,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小王庄村民张允站在村口新建的凉亭前,指着焕然一新的村庄,脸上写满了自豪。

    曾经的小王庄,房前屋后堆满废旧砖瓦,公共空间被杂物侵占,环境杂乱无章。如今,这里却成了远近闻名的“五小园”示范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公园错落有致,水泥路平坦宽敞,健身广场欢声笑语,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群众唱主角”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来面临“点多、面广、易反弹”的难题,而“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更是制约整治成效的关键。今年5月,谯城区以安徽省“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为契机,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村民大会、议事协商倾听村民心声,发动群众全程参与规划、建设和管护,逐步构建起“共建、共享、共管”的治理新格局。

    两个月前,看到别的村子忙着刷墙绘、建广场,小王庄的村民们也动了心。60岁的村民张勇良说,看到别的村越变越美,他和大家都盼着自己住的村庄也能变变样。

    今年5月,大周村党委书记邢军委给老张联系。“张叔,俺们现在打算把村里修一修,想问村民有啥好意见?”

    邢军委的一通电话,点燃了村民张勇良的热情。村民们纷纷提出诉求:拓宽道路、修建广场、清理杂物……然而,初步测算需20万元资金,这让村干部犯了难。

    在过去,小王庄也搞过大大小小各类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但大众化的设计方案,往往在落地后因缺乏实用性而渐渐被遗忘在角落。

    “想让农村环境实现优化并保持,还是要多听村民意见,从方案制定时就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邢军委介绍,5月中旬以来,安徽省在全省开展“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谯城区发动村干部推门走进农家,挨家挨户听意见,一场场“议事会”“板凳会”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出了许多不起眼但又真实的需求。

    “四自”模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就在邢军委为费用犯难时,有着建筑施工经验的村民张允主动找到村部,拍着胸脯表示,“挖掘机、水泥,我那里都有,这笔钱能给村里省下了!”

    既然人居环境整治的方案都是村民想的,提升环境要用到的财力、人力,能否也让村民支持呢?张允的话,给小王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开了思路。

    没想到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支持。吕林无偿提供宅基建设广场、王西海捐砖500块、程修荣捐瓦3000块……在积极捐助废旧物品的同时,村民们还积极参与到施工建设中来。“平时都有外出务工的技术活,瓦工、木工都有,谁会啥就干啥,家家都出点力,这样下来又省不少人工费。”张允说。

    小王庄通过“自己议、自己筹、自己建、自己管”的“四自”模式,引导群众盘活了闲置资源。旧砖瓦砌成花坛,废木料搭起篱笆,老石磨、酒坛变身景观小品……昔日的“村庄垃圾”化为“五小园”的亮点,既保留了乡愁记忆,又提升了生态功能。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村庄慢慢发生着变化。路宽了、平了,房前屋后变美了,村口健身广场建起来了……看在眼里,村民们美在心里,生活在这里感觉更舒心了。

    “全村32户,家家都有‘责任田’。”邢军委笑言,“谁家的菜园谁管护,谁家的果园谁维护,比学赶超的劲头一下就上来了。”邢军委说,村民齐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事很快在附近被传开,不少附近村民纷纷前来观摩学习好做法。

    十河镇党委副书记杨洋告诉记者,小王庄的旧物改造模式在全镇成了榜样,目前已有13个村庄参考这一模式进行了改造。

    共建共享宜居乡村

    今年以来,谯城区将访企入村收集和反馈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将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问题归纳为村庄环境提升类。发现部分环境脏乱差问题是由于农村群众的旧砖瓦、旧木头、旧瓶罐等废旧物件乱堆乱放造成的,没有及时清理或有效利用,从闲置资源变成了村庄垃圾,既影响整体环境,也侵占村庄公共空间。

    于是,谯城区迅速制定方案,坚持“干净、整洁、有序”原则,引导群众通过自己议、自己筹、自己建、自己管“四自”方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庄生活环境。通过发动群众筹资筹劳、捐物共建,盘活农村闲置废旧资源,财政投入少量资金进行奖补激励,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规划、建设、管护全过程,让群众“唱主角”,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打造乡村建设共建、共治、共管、共享新格局,展现和美乡村新风貌。

    村党组织强化引导激励,根据群众捐款捐物和投工投劳的情况,设置“美丽家园贡献榜”,在村口或适当位置张榜公示、彰显荣誉,给予模范村民适当米面油、日常洗漱用品、花种菜种果树等实用物质奖励,实行“以物换物”的工作模式。

    今年以来,谯城区各乡镇发动群众筹资筹物折算共计约470万元,筹劳6300余人次,新建村民议事亭54座,安装路灯720盏,加宽和整修巷道64条,修剪“五小园”587千米,修建活动广场59个,栽种绿化苗木2100株。

    围绕人居环境整治,谯城区坚持“干净、整洁、有序”六字方针,重点解决废旧物品乱堆乱放(旧砖瓦、旧木头、旧瓶罐等)侵占公共空间问题。通过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计划到9月底实现100个自然村环境提升目标。完成“五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公园)建设,打造乡愁记忆点和生态休闲区。

    谯城区要求各村注重引导村庄盘活闲置资源,发动群众筹资筹劳,盘活闲置的旧砖瓦、旧物件,进行资源优化利用,助推环境提升。明确“废旧砖瓦由群众自发捐助、劳动力由村民投工投劳、技术工支出费用由村集体承担、管护责任按户划分”的原则,鼓励群众捐砖瓦、投劳力、献智慧,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村庄边角地、房前屋后空地、空闲宅基地等“零碎空间”,用旧砖旧瓦、废弃木材、老石磨、酒坛等“旧物件”,打造既有功能性又具观赏性的“五小园”。

    为了落实长效管护,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建管并重原则,落实“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理念,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实现21个乡镇3384个自然村全覆盖,努力把人居环境整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上,我们抓住的‘小切口’就是以群众筹资筹劳为载体,构建共建、共享、共管的人居环境治理新格局。”谯城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按照安徽省、亳州市关于“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的整体部署,5月以来,谯城区各级领导干部走进企业、农户,累计收办问题787个,研判分析出23类“共性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在“治标”的同时,以“共性问题”的症结为切入点,制定解决方案,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转变。  

    (记者 刘景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