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今年以来,谯城区统筹防灾减灾和田间管理,抓好主要农产品和关键节点供给,促进农民积极、有序地开展农业生产,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全区农业农村经济起步扎实、开局良好。
特色产业成富民强区“金钥匙”
近年来,谯城区积极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农民有利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与利益联结的深度融合,有效破解朝天椒产业“小散弱”困境,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区的“金钥匙”。
查看苗情、除草、施肥……日前,谯城区大杨镇聂关村程秀峰辣椒种植基地,连片的辣椒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农户们穿梭于整齐的田垄间,将精心调配的肥水溶液均匀喷洒在辣椒苗根部及叶面。
“朝天椒常见病虫害有蚜虫、炭疽病等,通常采用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现场技术员刘涛告诉记者,比如在田间悬挂黄板,利用蚜虫的趋黄性诱捕;同时定期喷洒生物农药,既保证防治效果,又减少污染。
为确保朝天椒优质高产,谯城区绿色食品发展服务中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提供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的全方位技术指导。“每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方法。”负责人孙鹏介绍。
科学管理带来了显著成效。“在技术员指导下进行科学田管,今年朝天椒苗的长势明显好于往年。”种植户程秀峰高兴地说。
农业机械化赋能种植业发展
谯城区朝天椒产业的升级,不仅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上,更体现在移栽环节的机械化变革。
“以前人工移栽,效率低、强度大,每人每天最多栽1亩多地,株距、深度难统一,质量不稳定。”谯城区芦庙镇王楼村朝天椒种植户袁占杰深有感触,“现在用上辣椒移栽机,一台机器一天能栽完20多亩,速度快、质量好,苗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
近年来,谯城区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措施,鼓励农户引进先进农机具。辣椒移栽机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享受到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辣椒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孙鹏说,这不仅推动辣椒种植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更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地方战略性主导产业,谯城区朝天椒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从事“小麦+朝天椒”套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大户约1500家,拥有规模较大育苗基地15家,小麦套种朝天椒高标准示范区覆盖所有乡镇,已成为打造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实现富民强区的关键抓手。
为解决朝天椒“小、散、弱”及销路问题,谯城区探索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朝天椒产业,并出台种植奖补办法,引导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连片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创新推广“小麦+朝天椒”“玉米+朝天椒”“药材+朝天椒”等高效套种模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通过订单种植、保底价回收等举措,有效保障椒农收益,让群众吃下“定心丸”,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保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发展产业是根本。”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戴伟表示,该区精心培育朝天椒产业,采取“乡村振兴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订单保底销售、吸纳务工等方式,与种植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稳产保供筑牢农业基础
今年以来,谯城区农业农村局聚焦稳产保供,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夏粮生产形势较好。2025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137.2万亩,平均单产达449公斤/亩,总产量61.6万吨,夏粮丰产丰收。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在大杨镇、城父镇、赵桥乡、十河镇、立德镇建设5个整镇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镇,20个优质专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千亩示范片,11个万亩连片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个省级精耕细作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128.35万亩,占全区小麦播种面积的93.62%;订单生产面积达118.23万亩,占全区小麦播种面积的86.24%,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谯城区积极推进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按照省市粮油单产提升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制定了《谯城区2025年小麦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整建制单产提升实施方案》,打造14个百亩攻关田、10个千亩方和2个万亩片,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实现示范区小麦集中连片亩产560公斤以上目标。
新型种植模式推广扎实推进。重点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2025年谯城区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耕作轮作大豆项目,制定了《谯城区2025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印发2025年粮食大豆油料生产目标的通知》等文件,落实相关补助政策,调动农户发展大豆生产的积极性,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4.8万亩。
蔬菜种植扎实推进。一季度全区蔬菜种植面积为27.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3.8万亩,产量68.5万吨,同比增幅6.3%,产值21.8亿元,同比增幅5.6%;水果种植面积4.7万亩,水果产量0.45万吨,同比增幅4.5%,产值1.1亿元,同比增幅3.8%;食用菌种植面积1500亩,产量0.96万吨,同比增幅4.4%,产值0。96亿元,同比增4.3%。上半年完成蔬菜播种面积58.8万亩,产量147万吨,产值41.7亿元;水果种植面积4.7万亩,水果产量3.1万吨,产值2.8亿元。
今年以来,谯城区继续鼓励朝天椒特色产业规模种植,发展小麦、中药材、蔬菜等作物与朝天椒套种模式,完成朝天椒移栽面积32.5万亩,为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使朝天椒产业成为谯城区又一农业名片奠定了基础。
今年以来,谯城区畜牧水产稳步向好。稳步发展畜牧水产,持续做好畜牧水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全区现有规模养殖场379家,其中生猪养殖场218家、肉牛养殖场37家、肉羊养殖场31家、蛋鸡养殖场88家、其他养殖场5家。2025年上半年生猪存栏37.9万头,同比增速2.4%;出栏42.2万头,同比增速3.3%。肉牛存栏1.8万头,同比增速6.5%;出栏1.31万头,同比增速7.77%。肉羊存栏15.6万头,同比增速3.4%;出栏17.3万头,同比增速6.65%。家禽存栏320.46万只,同比增速2.86%;出栏298.5万只,同比增速4.4%。水产品总产量7410吨,同比增长4.7%。上半年肉蛋奶总产6.9万吨,畜牧水产产值约16.44亿元,增速稳定在4%左右,畜牧业生产总体稳定。
谯城区印发了《2025年全区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做好2025年全区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采取“逐户推进、应免尽免”工作策略,强制免疫群体覆盖率达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100%,抗体合格率80%以上,织密动物疫病防控网络,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积极开展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工作。谯城区现有正常运行生猪定点屠宰场1家(亳州万邦食品有限公司),在建生猪定点屠宰场1家(安徽启新牲畜屠宰有限公司),邀请省、市专家对全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进行GMP认证指导,目前亳州万邦食品有限公司、亳州市启新牲畜屠宰有限公司已按照《生猪定点屠宰场资质等级要求》对场区软硬件条件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项目进行整改。
此外,谯城区还积极实施渔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广水产养殖技术五大行动,注重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地方资源保护,强化渔业生产环节监管,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科技渔业、绿色渔业、生态渔业,推进全区现代渔业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今年以来,赵桥乡新增池塘标准化改造80亩,魏岗镇、观堂镇新建陆基圆池养殖基地2个,全区新增设施渔业水体6000立方米,水产养殖面积18000亩,同比增加4.9%。
(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吴珍杰/ 文 陈显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