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破解汽车产业困局 聚力打造亳州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第06版:政协之窗       上一篇    下一篇

专题协商会议现场。

    7月18日上午,市政协“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专题协商会议召开。会上,市政协调研组宣读了调研报告,民革亳州市委会、民建亳州市委会、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员会、委员代表等进行了发言,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冬出席并讲话,市政协副主席张传宾主持,市政协秘书长靳家海出席会议。现将有关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加速打造亳州汽车产业新优势

    近年来,我市立足全省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定位,着力打造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区,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群效应进一步彰显。

    目前,全市现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在库企业137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87.17亿元、增长32.3%。2025年1-5月,实现产值67.7亿元。

    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建议,明确定位,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设定清晰目标,强化规划引领,编制《亳州市十五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产业规模、企业培育、创新能力、市场拓展等具体目标。聚焦细分领域,确立核心方向,充分利用亳州中医药之都、农业大市和区域物流节点优势,重点发展中药(生物制品)智能冷链运输车、智慧农用机械车辆、城乡末端智能物流配送车、市政环卫特种车辆等特色专用车和智能化改装车的细分领域。

    民革亳州市委会建议,聚焦特色赛道,构建错位发展格局。积极发挥亳州优势,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强化研发、制造、服务协同推进,坚定不移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

    市政协委员江许胜建议,亳州应采取“特色化、错位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径,打造皖北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强核补链”攻坚行动,精准强化产业链,深度融入安徽主导产业体系,针对全省整车企业的配套需求,重点引进新能源“小三电”(电空调、电转向、电刹车)及轻量化材料(铝、镁合金、复合材料)等关键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强精密齿轮、轴类、高端线束及内外饰件等细分市场的布局,以填补产业空白并深化既有优势。

    强化人才支撑 助力研发创新

    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建议,强化要素保障,人才政策加码,实施“汽车智能化英才计划”,对引进的智能驾驶算法、车联网、汽车电子架构等核心人才给予顶级薪酬补贴、住房保障及研发资金配套。强化本地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建设。支持亳州汽车工业学校大力培养汽车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民革亳州市委会建议,实施“双师百人计划”,职校教师每年脱产赴企业实践≥1个月,实践时长计入继续教育学时;企业技术骨干承担50%实训教学,发放“产业教授”课时津贴,课时量可折算职称评审业绩。

    民建亳州市委会建议,加大人才要素供给,助力研发创新加强人才支撑,积极推荐人才短缺企业及龙头企业参加“招才引智高校行”“毕业季校园招聘”等活动,拓展现有人才政策,全力打通人才通道;依托省内外各类院校,建立产业端与教育端密切结合的发展培育模式,开展“订单生”培养计划,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破解新能源汽车“买车易、修车难、充电烦”

    民进亳州市委会建议,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门槛,通过市场竞争破除垄断,逐步优化网络布局,合理布局建设维修网点,打通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中心,集维修、保养、检测、技术咨询等功能于一体,为车主提供一站式服务。

    民革亳州市委会建议,深度融入多规体系,将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电力专项规划、停车场专项规划等。在新建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等项目的土地出让、规划条件、竣工验收等环节,刚性落实配建或预留充电设施(含电力容量)的要求。

    农工党亳州市委会建议,建立绿色回收模式,打造产业循环经济,打造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实施新能源汽车强链、延链、补链工程等。因地制宜,协同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开发新型回收设备和系统,使得回收成本更低,回收效率更高,同时也可以缩短回收周期,提高回收量。发展新型电池制造技术,使废旧电池中的有价值材料得到更好的再利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新材料的使用量。

    市政协委员聂枫建议,要优化充电桩布局,结合城市规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布局充电桩。对于老旧小区,可通过改造停车位、利用闲置空地等方式,增加充电桩数量。可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由政府牵头,组织社区、物业、供电公司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市、卫生院、村委会等公共区域建设充电桩。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与区域影响力

    民革亳州市委会建议,实施“五链融合”年度达标工程,需求链考核院校专业对口率(≥90%);课程链评估企业开发课程占比(≥60%);场景链监测实训设备利用率(≥85%);师资链要求双师型教师100%参与企业项目;政策链确保人才待遇100%兑现。评估结果纳入政府部门及院校绩效考核,未达标单位限期整改,由理事会按季度联席督办。同时,积极探索“汽车+中药”跨界培育,嫁接亳州产业特色基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建亳州市委会建议,搭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协同合作平台,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推动链主型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信息高效互通、技术深度交流,最终实现供需匹配、技术协同和产能共享。借助共享平台,企业可实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及技术发展趋势,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能力。持续创新开展“六找一接”(找政策、找员工、找市场、找人才、找资金、找订单、产销对接),定期组织供需对接洽谈会、技术交流会、行业研讨会等活动,打破企业间信息壁垒,推动本地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本地零部件产品就近就地配套率,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效率。

    市政协委员吴旭春建议,强化集群建设,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核心,全力打造三大产业高地。在蒙城,充分发挥江淮安驰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整车企业向配套企业“放量”构建紧密的整零协同关系,强化“链主”企业的带动效应,加速延链补链,打造百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在亳芜园区,依托奇瑞、酷哇等龙头企业,借助零碳产业园政策优势与碳关税减免机遇,精准招商,吸引出口车型及零部件企业入驻,建设百亿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在蒙城、利辛,支持传旗重科、华威、丰源车业等专用车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吉利醇氢商用车首批产品下线,壮大专用车产业集群规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与区域影响力。

    促进汽车文化与后市场消费升级

    市政协委员张大鹏建议,打造汽车文化IP,激发消费活力,建设汽车文化主题载体。依托汽车产业园、汽车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亳州汽车文化公园”融合汽车博物馆、赛事场馆、改装体验中心、露营基地等功能,打造长三角汽车文化新地标。设置新能源汽车科技展区,展示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建设卡丁车赛道、越野体验区,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依托亳州中药材市场与文旅资源,策划“汽车+中药养生”“汽车+古村落”等特色主题活动,如举办“亳州汽车露营文化节”融合中医药养生讲座、古村落自驾游、汽车音乐节等元素,提升文化附加值。

    市政协委员张守雨建议,推动后市场高端化、数字化升级。依托我市现有汽车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引入高端美容、个性化改装业态,结合亳州中医药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养生功能的汽车内饰美容产品,推出以三国文化、曹操运兵道等亳州历史元素为主题的汽车外观定制服务,吸引追求独特体验的消费者。鼓励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与奇瑞商用车、酷哇智能科技等本地企业联合开展汽车设计大赛、智能驾驶挑战赛等活动。借助赛事宣传,提升亳州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记者 曹晴晴 通讯员 蔡宏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