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城县公安局,有这样一位警察,他颅骨上有两个无法愈合的孔洞,无声地诉说着曾经与死神较量的惊心动魄;他用20余年的坚守,成功破获1400余起案件,书写着忠诚为民的无悔担当,他就是蒙城县公安局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教导员杨磊。在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杨磊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3年3月2日,蒙城县一家超市内,一名鬼鬼祟祟的嫌疑人正准备行窃,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如离弦之箭般迅猛出击,瞬间将嫌疑人制服。惊魂未定的超市老板和员工,看着眼前身手矫健的民警,惊恐的神情逐渐被安心的笑容取代。“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群众安全感的具象化。”杨磊回忆道。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杨磊主动请缨,化身“扫黑精兵”,毅然冲锋在最危险的前线。在处理“11.90案件”时,杨磊为摸清犯罪集团的底细,开启了“连轴转”的工作模式。他常常凌晨出发,驱车数百公里,深入简陋的工棚、昏暗的宿舍,与受害群众促膝长谈。他耐心倾听每一句哭诉,将群众的血泪控诉一点点转化为指控罪犯的铁证。
作为审讯组长,杨磊面临着巨大挑战。犯罪集团成员以宗族关系为纽带,订立了攻守同盟,妄图通过沉默和抵赖来逃避法律制裁。面对这群顽固分子,杨磊没有退缩,他日夜钻研审讯策略,精心制定每一个方案。在与罪犯的一次次交锋中,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审讯技巧,逐步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当首犯以报复家人相威胁时,杨磊眼神坚定,毫不畏惧地回应:“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最终,这个长期称霸一方的黑恶犯罪集团被彻底摧毁。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早已让杨磊的身体亮起红灯。头痛对他来说已是常态,但他总是强忍着坚守岗位。直到有一天,头痛剧烈到他无法站立,但他还是咬牙坚持到医院。刚走进医院大门,他便体力不支,倒在了医生面前。在与死神抗争的二十多天里,他经历了两次颅脑手术,虽然最终脱离生命危险,却在颅骨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那段时间,杨磊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痛苦:“我一直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社会需要我,身边的人需要我。我怕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用’的人。”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一条短信:“杨警官你好,我看到一条新闻报道说有一位名叫杨磊的警察生病了,不确定是不是你,希望您一生平安。”这条来自“扫黑除恶”期间帮助过的受害群众的信息,如同一束光,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信念之火。
2020年初,大病初愈的杨磊,心中始终惦记着工作。只要天气允许,他就坚持步行锻炼,为归队做准备。8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即将圆满收官,打击治理电信诈骗成为新的严峻挑战。杨磊主动请缨,转战反诈战线。面对新型网络犯罪,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刑警选择从零开始。他每天泡在办公室里,分析各种诈骗类型,研究最新的诈骗手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学习心得。
在新的岗位上,杨磊依然保持着钻研业务的劲头。他快速掌握专业知识,迅速成为行家里手。他带队连续侦破假冒汽车配件案、污染环境案、非法捕捞水产品案、非法采砂案等环食药及知识产权领域典型案件。为了守护自然环境与食品药品、知识产权领域,提升联合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的能力,他主动加强与多部门的对接,强化信息交流和共享,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安全感也越来越高,群众更加注重的是食品的安全、宜居的环境、良好的教育……我们依法打击危害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和野生动物安全等违法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合法权益,正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杨磊说。
“群众对我工作的认可,是最美的奖章。”从扫黑到反诈,再到守护食药安全,杨磊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道路上,他将继续攥紧打击犯罪的铁拳,奋勇前行。 (曹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