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魁正在加工钢筋。
7月8日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市区逸合府工地上已响起金属碰撞声。在西南角钢筋加工区,54岁的钢筋工梁魁正弓着腰操作箍筋弯曲机。
梁魁古铜色的手臂肌肉紧绷,每次弯腰都带起一串汗珠砸在钢筋上。梁魁用戴着手套的手背抹了把脸,工装后背已洇出大片盐霜。 不远处20多米高的屋顶上,木工李江正猫着腰固定模板。安全绳在钢架上叮当作响,他每锤下一颗钉子,就有木屑混着汗水簌簌落下。“早上这点风都是烫的。”他抓起1.5升的塑料水壶猛灌几口,脖颈处晒脱的皮肤在安全绳的摩擦下泛着红。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我市实行错峰施工,各项目实行“抓两头、歇中间”的避高温措施,合理调整作业时间:气温超过35℃时,上午11时至下午3时暂停露天作业;超过37℃时,确保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督促企业配备足量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物资,并在工地设置24小时供水点和应急休息区。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工期不能耽误,工地上也考虑到天热,怕我们中暑,提前发放了风油精、人丹啥的,想得很周全。”“处处都有水房,还有绿豆汤,防暑降温的功课做好了,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干好自己的活,每天有稳定的收入,虽然辛苦,但心里是甜的。”李江和工友张三献说。 在一个楼体阴凉处,保温桶上的“绿豆汤”字样格外醒目。
项目管理人员徐梦飞拿着测温枪穿梭各作业面,他手机里存着每个工人的紧急联系人信息。“我们给每个班组都配了便携式医药箱,休息区空调全天开放。” 据悉,该工程通过“做两头歇中间”模式,在保证每日600名工人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进度。目前15栋住宅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6年6月全面竣工。当记者离开时,正午的太阳把安全帽晒得发烫,而工人们已陆续走向装有空调的集装箱休息房——3小时午休后,他们将在夕阳中继续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邵小朋/文 陈显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