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我与故乡的“双向奔赴”

日期:07-08
字号:
版面:第11版:乡村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村民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在时光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与特定的地方紧密相连,对我而言,那片被记忆温柔包裹的土地,不仅是生命的起点,更是心灵的归宿。作为一名选调生,我有幸踏上了这条连接个人梦想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之路。

    从“他乡”到“故乡”

    自幼年起,我便怀揣着对“外面的世界”的好奇与憧憬,踏上了离家求学的漫长旅途。尽管数载光阴在异乡的书页间悄然流逝,那份深植于心的归家情愫却如同不息的溪流,时常在心灵深处潺潺涌动,呼唤着我回归的渴望。终于,在研究生生涯圆满落幕之际,我收到了来自故乡的“邀请函”,以选调生身份重返这片赋予我生命、滋养我成长、塑造我灵魂的厚土——涡阳县标里镇柏华村。

    往日步履匆匆,未曾驻足细细观察涡阳的每一处变化。县城内,这里悄然矗立起一座便民服务大厅,“一件事一次办”的服务理念具象化了;那里涌现出数个工业园区,它们是涡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是涡阳创新与活力的源泉;这边新建了几家充满生机的工厂,重新书写涡阳工业发展的新篇章;那边拔地而起的楼房又预示着新的功能与活力。田野间,一片井然有序的景象:统一播种、统一耕作、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统一秸秆变“肉”,构成了一幅和谐高效的农业画卷。村庄里,一座座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运动场地;一幅幅色彩斑斓、富有创意的美丽乡村壁画悄然亮相,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地标。

    从“身至”到“心至”

    初入基层,眼前面对的是一群满脸疑惑的群众,一堆亟待处理的事务,以及一沓沓厚重的宣传资料。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既紧密联系着乡村发展的脉搏,又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切身利益。

    面对群众的疑惑和期待,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而我,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面对这些诉求,常常只能机械地翻阅着手中的资料,试图找到最合适的答案。然而,资料虽多,却难以涵盖所有情况;答案虽明,却难以抚平群众心中的焦虑。在工作初期,我时常陷入迷茫和自我怀疑。基层工作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还是真正地与群众心连心?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我逐渐找到了答案。基层工作,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到位,更是心灵上的贴近。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只有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更加注重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利用闲暇时间,我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拉家常、聊生产,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一有机会,我便与村干部并肩同行,深入群众特别是重点监测对象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不断地走访调研,村民们逐渐和我这个“新来的小姑娘”熟悉起来,愿意与我拉家常,我也切身体会到了村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从“驻村”到“助村”

    仍记得第一天,柏华村所在镇的组织委员薛委员以一种既严肃又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驻村是你的起点,是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必经之路。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在驻村的基础上,真正‘助村’。这意味着,你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热情,去推动村庄的发展,去改善村民的生活。驻村,是让你们接地气、长才干;而助村,则是让你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番话语如同警钟长鸣,时时刻刻在我心中回响,不断鞭策着我脚踏实地、勤勉做事。

    在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中,我深入一线,紧密配合村干部,细致入微地整理并统计了村内每一块土地的位置、亩数以及家庭成员的详细信息。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我与大队队长密切沟通,共同参与并完成了每户土地的逐一核对以及大块土地的绘图任务。在防返贫大排查行动中,我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地走访脱贫户,耐心细致地了解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秸秆禁烧期间,我紧随巡逻车的步伐,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来回穿梭,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一丝火星,为守护乡村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面对医保、养老金收缴的重要任务,我积极行动,深入村民家中,耐心宣讲政策,动员大家积极参保,努力提高收缴率,为村民的健康和养老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者系涡阳县标里镇柏华村党总支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