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
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近年来,旅游消费模式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深度体验转变。其中,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大量的传统艺术、民俗风情、传统节庆等文化形态,形成了观光型、体验型、研学型等7种形态,这些形态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一)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文旅融合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独特资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链,一方面有助于调整乡村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旅游业中核心的食、住、行、游、购、娱服务项目,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生产开发等相关行业,助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应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创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
(二)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不同于城市日常生活的差异性文化体验。根据本地特色进行挖掘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村民对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愿。另外,乡村内生型的民俗民情、村规民约等乡土知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既满足村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能够为乡风文明建设助一臂之力。
(三)促进乡村生态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本底是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对荒地、沟塘、林地等进行生态修复,而且要加大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此外,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之中,通过建立和完善乡村生态补偿机制,将乡村旅游的“金山银山”反哺于乡村的“绿水青山”,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村民和当地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虽然文旅融合发展能为乡村振兴赋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短板。
(一)基础设施不足。这可以说是各地乡村旅游最突出的问题。以蒙城为例,几个规模较大的景区均分布在乡镇,而这些地区相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道路质量较差,这就限制了潜在游客的数量。其次,乡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和质量有限,这点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难以充分体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降低了乡村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二)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一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习惯于走“借鉴成功经验”的老路,喜欢将外地的成功经验进行简单的模仿或复制、拼贴。这种盲目跟风的发展模式,虽然短期内可以获得一定收益,但毫无特色的项目,其吸引力首先就降低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所欠缺。如早期乡村游多是农家乐的模式,主要靠餐饮这一单一项目营收,在发展中增加了休闲农场、果蔬采摘等,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品同质化、类型单一化等问题,没有发掘出特色的乡土文化卖点融入项目运营中,很容易被替代。
(三)文化保护利用不充分。皖北地区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许多村镇有着独特的农耕文化以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口外流和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日渐没落甚至中断,居民缺少引导重视,很难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之中。
(四)环境保护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时追求“短、平、快”,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保护。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在前期开发阶段缺乏深入调研,盲目地进行建设,容易造成建设性、经营性破坏的不合理性。另外,在经营过程中,游客造成的污染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又一重要挑战,大量的游客涌入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些生态上的损失,而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管理者能力的欠缺,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会加大对水源、土壤的污染破坏。
(五)营销推广不足。乡村地区的居民和企业往往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时间雇用专业的营销人员,或采用先进的营销技术来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是由于乡村旅游项目门槛低、规模小等特点所决定的。加之一些地区可能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不擅长也不注重商业推广,以及缺少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乡村地区的企业和居民无法开展规模较大的市场推广活动。
三、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
当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是限制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影响游客体验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首先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可以确保游客安全、顺畅地到达各个旅游景点;将水电设施和通信网络升级,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如网上预约、电子缴费等服务的运行;建设和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如旅游信息中心、公厕、停车场、游客休息区等,使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增强游客的满意度。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力支持。
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乡村旅游要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乡土人才。农民是乡村文旅发展的主体,在当前的发展中缺乏高素质、专业化、富有创新意识的乡土人才,这是乡村旅游发展主体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未来可以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生产又懂旅游服务的新型农民,引导他们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激发他们参与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抓好现有乡村旅游参与人员整体素质、业务知识、能力水平提升的同时,抓好乡村旅游相关知识的培训,做好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还要建立多元化的保障体系,包括行政保障、师资保障、法律保障等,使乡土人才培养成为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程。
另一方面要“引智下乡”。首先吸引“乡贤”返乡,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就业创业。其次,为满足不同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专业志愿支援、挂职锻炼、人才输送、对口帮扶等方式,吸引专业型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就需要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要强化文旅管理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联动机制建设,加强上级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对下级部门的业务指导,特别是在文旅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同时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上,通过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和创新性转化,来避免同质化、辨识度低的问题出现,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本底;通过健全农村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可循环发展的长效环境资本。
相信只要下大气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泛、更高水平的深度融合,擦亮文旅名片,就一定能为乡村振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