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思政课”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存在着“课程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充分、协同模式单一等问题,亟须通过系统设计、资源融合和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一、“大思政课”的内涵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边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系统性支撑。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和育人再强化。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助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目标,“课程思政”和学生党建协同育人则是有效途径之一。
二、“课程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协同性不足。“课程思政”侧重通过专业教学渗透价值引领,而学生党建更注重组织建设和党员培养。二者若缺乏统一规划,易形成“两张皮”现象,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二)协同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跨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二是评价体系缺失,缺乏针对协同效果的考核标准。三是激励机制不足,师生参与“课程思政”或指导党建的积极性不高。
(三)实践路径单一。部分高校仅通过“党建+课程”的简单叠加,如邀请党员教师授课、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等,缺乏深度内容融合,协同方式表面化。理工科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难度较大,导致专业特色融入不足;而学生党建活动又脱离专业背景,吸引力不够。
(四)主体能力短板。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理论掌握不深,难以自然融入课程;党务工作者缺乏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协同设计能力有限。同时,普通学生与党员学生在协同中的角色差异显著,非党员学生易被边缘化;部分学生将“课程思政”视为“附加任务”,参与流于形式。
三、“课程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育人的探索路径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大思政”协同机制。一是明确目标导向。高校要将“课程思政”与学生党建的目标统一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来,形成“党建引领+专业育人”的格局。二是系统整合资源。协同高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座谈会,协调跟进并解决协同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完善考核制度。在教师职称评审、党支部评优评先中将“课程思政与党建融合成效”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量化考核标准。四是提供经费支持。设立“课程思政”与党建协同专项基金,对“课程思政+党建”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二)创新协同模式,实现深度融合。一是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党建元素。比如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将科技伦理与党员责任义务、工匠精神和党性修养与实习实训相融合。二是利用新科技,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化场景构建。比如,通过VR技术还原“井冈山起义”“南昌起义”等历史场景,在思政课、专业课与主题党日活动中共享使用,使更多学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多维度感知党的精神内核。
(三)激活内生动力,构建师生双向赋能模式。一是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提升融合实力。组织专业教师与党务工作者“结对研修”,提升融合能力。二是发挥党员教师模范作用,提升融合水平。由思想政治素养突出的党员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学习团”,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指导。三是创新学生党员的“朋辈教育”新模式。在专业课堂中增设“红色知识教育”,由专业教师课前安排指导学生党员结合所学内容分享党史故事,将党建影响力由教师、学生党员辐射至非党员学生群体。
(四)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党建活动参与度、社会实践成果等动态监测“课程思政”与学生党建的协同效果,并将“课程思政”与党建协同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二是强化政策激励。对于教师在“课程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中的优秀案例给予教学成果奖认定;对于党员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先”和推优入党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激发师生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党建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二者通过理念互融、资源整合与实践联动,构建起立体化育人体系。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育人模式,推动知识讲解、价值引领与党性培养深度融合,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