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尝试完全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完成克隆胚胎培育;
经临床检查,克隆牛犊体型、毛色与体细胞供体种公牛完全一致——意味着国家珍稀牛种延边牛克隆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珍稀牛种的保护与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不仅是我国珍稀牛种保护与发展领域的一次巨大飞跃,更是科技赋能农业产业的生动实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段时间以来,省人大代表王亚楠与克隆牛的故事让人们充分见识了科技的强大力量。
克隆牛课题落地
克隆牛的课题为何会落地谯城乡村的一个养殖场?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对农业充满热忱的省人大代表—— 王亚楠。
“从大学里走出来以后,我就开始养牛。以前父亲养过牛,他很支持我。”2013年,王亚楠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农业的热忱,回到家乡谯城区古城镇,在后许村创办了兴亚养殖场。当时,他只有24岁,但心中却有着一个宏伟的梦想——打造一家现代化的农牧综合性企业。他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农业的深刻理解,决定以肉牛良种繁育、秸秆饲料加工销售为主业,开启他的创业之路。
与传统养殖户不同,王亚楠深知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养殖场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并与多所高校保持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坚定地走科学养殖之路。
在王亚楠的精心打理下,养殖场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兴亚养殖场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占地93亩,年销售收入400万元的现代化农牧企业。养殖场现存栏肉牛550头,其中能繁母牛210头,年出栏肉牛400头。养殖场以选育优质母牛,自繁自育为主导,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的健康养殖模式,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这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还保护了环境。
2019年,养殖场成为全市唯一的安徽省牛羊产业技术体系亳州综合试验站。这也为克隆牛课题的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7月,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吕文发教授来到养殖场,看到我这里的养殖环境,道出了在这里研发体细胞克隆延边牛课题的想法,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即就拍板定下了。”王亚楠说,他深知这将是一次极具意义的尝试,也与他一直以来对科技养殖的追求不谋而合。
“吉小牛”成功诞生
体细胞克隆技术是指把动物体细胞经过抑制培养,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采用核移植的方法,利用细胞拆合或细胞重组技术,将卵母细胞去核作为核受体,以体细胞或含少量细胞质的细胞核即核质体作为核供体,将后者移入前者中,构建重组胚,供体核在去核卵母细胞的胞质中重新编程,并启动卵裂,开始胚胎发育过程,妊娠产仔,克隆出动物的技术,又可称之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此次克隆攻关以国家珍稀牛种延边牛优秀种公牛为模板,吕文发教授团队首次尝试完全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完成克隆胚胎的培育,随后,与安徽科技学院教授、省牛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金玲的团队、省牛羊产业技术体系亳州综合试验站共同完成了受体牛准备和胚胎移植。
承接了克隆牛的科研课题后,王亚楠便从养殖场里精心挑选16头牛作为克隆牛的母体,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定11头。“这项技术采取优中选优的原则。通过精细化孕期监测,首次实现克隆牛全周期健康管理:一个月内8头牛检测到羊水,100天后3头牛维持妊娠。”
从2024年7月开始,到2025年3月23日“吉小牛”诞生,9个月的培育过程实属不易。
经过280多天的妊娠周期,最终获得两头健康克隆公牛犊的诞生。其中“吉小牛”的出生更是为这场克隆之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吉小牛”出生后,王亚楠安排专人看护,并从养殖场中精心挑选性格温顺、产奶量大的母牛担任“奶妈”,每天认真监测小牛的成长情况,确保“吉小牛”能够在最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小牛出生后,我们时刻关注母牛和小牛的护理工作,每天给母牛补充红糖水、增加营养,给小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量体温,还要做好犊牛栏干燥保暖工作,每天对犊牛栏消毒。”王亚楠说,从生命孕育到出生,每天都马虎不得。
4月23日是“吉小牛”满月的日子。作为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延边牛,经临床检查克隆犊牛体型和毛色与体细胞供体种公牛完全一致。“吉小牛”的满月,标志着克隆技术在我市的成功应用,不仅展示了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还为畜牧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克隆牛带来了啥
延边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然而,其繁殖效率低、种源稀缺,传统活体保种方式面临种群近交衰退风险和地域局限等挑战。王亚楠表示,此次克隆牛首次尝试完全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完成克隆胚胎培育。它的成功诞生,意味着可尝试在安徽建立延边牛的异地种群,为国家珍稀物种的保护体系增添了“原位保种场+异地克隆中心”的创新模式,为我国地方良种资源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从一名普通的养殖户,凭借创新敢干走上致富路;从谯城区“乡土能人领军计划”首批选拔培养对象到谯城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亳州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再到2023年当选为安徽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王亚楠靠养牛实现了事业的成功,如今,他又通过科技赋能的力量,为地方科技养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科技结晶“吉小牛”的诞生,标志着安徽省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再上新的台阶,对于全省肉牛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克隆牛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未来科技养殖提供了更前沿的方向,同时也给了我很大启发。”王亚楠告诉记者,克隆牛在养殖场成功诞生后,他打算瞄准肉牛良种引进和快速繁育技术进行攻关,借助克隆牛的成功经验,把更精良的肉牛良种进行引进和繁育,让养殖产业在科技铺就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记者 刘景侠 陈显锋 曹晴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