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7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检察蓝”构建地方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体系

日期:04-30
字号:
版面:第04版:检查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院工作人员向采访团介绍助力企业发展相关的经验做法。 检察院工作人员介绍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做法。 采访团参观安徽古井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检察院工作人员调研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情况。

    4月24日至25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采访团走进我市,围绕我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等工作情况进行宣传推介。

    活动中,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新媒体、央视网、中国网等十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记者,先后来到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亳药花海大世界、安徽古井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花戏楼及北关历史街区、古井产业园等地,对亳州市检察院的创新举措进行了深入采访。

    经过两天的采访,记者们深入了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并对我市检察部门在保护生态环境、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公益诉讼护卫绿色家园

    4月24日上午,采访团来到蒙城县白杨农场,了解我市检察部门通过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的典型做法。

    2021年,蒙城县人民检察院与蒙城县林长制办公室、蒙城县国有白杨林场,共同建立了蒙城县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总体规划面积220亩,目前已完成130亩的树苗栽种工作,树苗总数超4000棵。该基地融合生态环境修复、“以劳代偿”实践、公益诉讼检察宣传等多重功能,也是对“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生态检察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

    “基地所需树苗以及种植、管护产生的费用,均来自蒙城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中违法行为人所支付的生态修复费用。”蒙城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丁延卿介绍。

    不久前,一起非法狩猎民事公益诉讼案的赔偿义务人康某某,自愿承担了生态修复责任,并与当地国有林场签订委托协议,委托林场栽植价值17280元的树苗。

    丁延卿解释道,基地建设的初衷有三点,第一是督促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行为人种树修复生态环境;第二是对非法狩猎案件无法直接放归野生动物的情况,采用补植复绿等替代式修复方式;第三则是对家庭困难、无赔偿能力的违法行为人,在基地开展以劳代偿活动,通过灌溉、除草、施肥等义务劳动履行责任。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线索移送机制的建立,在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类刑事犯罪的同时,依法追究犯罪行为人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推动了检察机关全面履职,践行了恢复性司法理念。”丁延卿说。

    数字检察擦亮“药都”招牌

    亳州以中药材而闻名,被誉为“中华药都”,中药材种植历史逾千年,其中“亳白芍”“亳菊”分别于2013年、2022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按照规定,只有亳白芍、亳菊区域保护范围内的中药材生产者,才可以申请使用该国家地理标志。然而现实中,存在“李鬼”冒充“李逵”的情况,一些实体店及互联网平台在销售过程中违规使用、冒用“亳白芍”“亳菊”等地理标志产品,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损害食品药品安全,同时也给我市“中华药都”这块金字招牌抹了黑。

    为此,我市检察部门用“大数据+检察”数字技术破局、以公益诉讼亮剑,为地方特色产业筑起知识产权“防护墙”。同时,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督促行政机关加大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依法维护注册登记企业的知识产权。

    2024年初,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检察院切实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研发“地理标志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全网使用该标志的商品及其描述、包装、企业注册信息等进行智能对比筛查,发现800余条侵权信息。2024年3月,精准查明30家违规市场主体,其中约80%为外地企业。

    针对侵权行为,谯城区检察机关联动多方打出“组合拳”。针对本地违规企业,向本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交检察建议,由其做出相应处罚并推动企业规范申报地理标志使用权。针对外地违规企业,则将线索第一时间移送属地监管部门,建立“线索共享、协同办案”机制。

    “检察建议不是‘一发了之’,而是推动治理体系升级的催化剂。”谯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詹路明说。对此,检察机关联合谯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谯城区中药材协会制定《“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协同保护意见》,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地理标志保护合力。

    记者了解到,自“地理标志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以来,违规冒用“亳白芍”“亳菊”的现象下降了35%。当“检察蓝”遇见“数字蓝”,守护的不仅是“中华药都”的金字招牌,还有一方药农的匠心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有序发展。

    “市场环境更加透明,我们商户的经营更加安心了。”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商户刘恒高对检察机关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检察建议助力文物修护

    位于我市北关历史街区的花戏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建筑布局和整体设计及装饰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对研究中国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4月25日,采访团来到花戏楼景区,这里环境优美,游人如织,古迹保存完好。几年前,我市检察部门调查发现花戏楼存在墙体开裂倾斜、砖雕木雕腐蚀、彩绘脱色等问题,急需修缮保护。

    “调查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向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职责。”亳州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陈乾宇介绍,在检察机关的协助下,文旅部门争取到相关资金,并由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协调省文旅厅指派4名文保专家、3家古建公司对花戏楼彩绘修复和墙体修缮等进行设计、指导。

    古迹本身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周边环境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景区与花戏楼居民小区仅有一街之隔,近年来小区及周边发生过多起火灾事故。

    为此,谯城区人民检察院在2023年8月向花戏楼街道办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街道办依法履行对花戏楼居民小区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消除影响亳州北关历史街区整体安全的消防安全隐患。

    2023年12月,因检察建议回复期满后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请花戏楼街道办依法履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花戏楼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安全隐患。该诉讼得到谯城区人民法院的判决支持后,亳州北关历史街区历经近半年整改,消防安全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魏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