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6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人居环境由“净”向“美”的蝶变之路

日期:04-21
字号:
版面:第05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整治后的马楼村风景如画。 文化墙一角。 议事亭里拉家常。

    本报讯 曾经,涡阳县石弓镇的居民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着朴素的期待——干净整洁就好。而如今,这里正在上演一场从“净”到“美”的精彩蝶变,让居民们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幸福感节节攀升。

    近日,笔者在涡阳县石弓镇王浅村秦庄自然村发现,一座由四根木柱支撑、茅草覆顶的凉亭。该凉亭选址于村里的中心位置,周边绿树环绕,环境清幽。凉亭质朴的外观与乡村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凉亭内部空间宽敞,摆放着几张木质桌椅,简单而舒适。它不仅为村庄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景,更成为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多功能空间。

    王浅村党总支书记张海燕介绍,今年以来,全村通过宣传发动,党员干部群众自愿捐款、捐物、捐劳、捐智等“四捐”共建共享和美乡村。“干部带头捐,村民自愿捐,用于修建文化广场、‘五小园’及村民议事休闲场所,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了村庄环境。”张海燕说。

    笔者在村里的“四捐”公示栏里看到,除了捐款外,还记录着村民捐路灯、捐场地、捐黄沙、捐旧砖、捐木头等相关信息。

    “我们捐款、捐物自建了小凉亭,还要管理好,我每天都对凉亭内外的卫生进行打扫,就连一个烟头、一片碎纸都没有。”今年70岁的村民秦化贤说。

    除了休闲聊天,凉亭还发挥着调解纠纷的重要作用。以往,村民间偶尔出现的小摩擦,可能会因为缺乏沟通而逐渐升级。如今,一旦有矛盾产生,双方会来到凉亭“坐一坐”。大家心平气和地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在长辈们公正地调解下,各抒己见,互谅互让。在轻松的氛围中,矛盾往往迎刃而解,凉亭成了维护村庄和谐稳定的“调解室”。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里,化解在家门口,我们村已经连续5年成为无信访村,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张海燕说,村民还自筹资金建设了两个文化广场,每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广场唱歌、跳舞、打球、做游戏,异常热闹、欢乐。

    同样在石弓镇大寺村马楼自然村,多名工人正在运砖修建村里广场周边的步道。“做梦都没想到,俺这个村里能建设这么漂亮的文化广场。”村民王爱芳激动地说,以前这个广场就是一个臭水坑,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晚上黑乎乎的,出门都困难。

    大寺村党总支书记张文虎说,全村实行村干部包保和“谁门口谁负责”的机制,村民自发铺砖、种花、打扫房前屋后,形成了“争相维护”美化环境的氛围。

    石弓镇党委书记于晓虎介绍,为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实现人居环境由“净”向“美”,全镇以“整治提质、长效赋能”为主线,构建“责任落实、攻坚突破、长效管护”机制。

    “根据县委提出的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工作要求,全镇实现了自筹自建自管的新模式。我们采用‘现场观摩交流座谈’的形式开展专项督导,并组织先进村进行经验分享、后进村进行整改表态,建立‘比学赶超”的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增强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于晓虎说,与此同时,全镇以清洁治理、巷道建设、改厕攻坚、空间清理“四大行动”为核心,推动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同步提升。截至目前,该镇76个自然村已全面铺开清洁村建设,累计修建巷道3万米,清理空间32亩。

    从“净”到“美”,石弓镇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改变。未来,石弓镇将继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不断探索创新,向着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迈进,让这座千年古镇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蒋庆章 董郭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