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5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日期:04-16
字号:
版面:第07版:党校       上一篇    下一篇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个人成长进步、社会和谐安定、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愿愈来愈强,急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新的回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突破口,不仅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有效传递正能量,涵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能够有效拓展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家庭家教家风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都是人,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内在动力。“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文化培植的土壤与源头。古语有云:“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家教作为个人行为规划、思想道德形成的指南,是文化繁衍发展的寄托和支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文化形成、展示的途径和外化表现,三者是家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智慧结晶和有效载体,家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家庭成员中,随着时间的沉淀,内化为民族基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形成,进而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家庭作为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必然是基层社会治理中跳不过去的一个重要节点。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之中,能有效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减少家庭内部矛盾,减少邻里之间的冲突纠纷,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有助于基层社会自治,让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二)基层社会治理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外在路径。基层治理强则国家强,基层治理安则天下安。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面向群众第一线,要及时回应人民关切,着力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基层社会治理是家庭家教家风展现、传承的基础平台和有效途径。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贴近百姓生活,只有基层社会治理得好,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家教家风才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家庭才能安稳长久,家教才能有效作为,家风才能源远流长,家文化也才能与社会文化有效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氛围,助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不同主体协同推动发展,这就需要家庭家教家风的助力,在与每一个家庭的沟通中、每一场家教实行中、每一次家风推动中,实现去粗取精,逐渐充实家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并不断提高家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与家庭家教家风相融合,实现家文化的广泛而深远的价值传播,潜移默化地塑造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

    二、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使二者良性互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以家庭为情感切入点,凝聚基层社会治理的共识;二是以家教为情感关键点,化解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三是以家风为情感发力点,涵养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风气。

    (一)家庭的情感培养,有助于凝聚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共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为凝聚共识,国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整个国家和社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一种价值观要发挥作用,需要其切实融入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和领悟其内在含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单个家庭倡导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因此从家庭角度出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能够使基层社会治理达成共识。家庭是构成整个社会的有机细胞,家庭文明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要努力让家庭成为国家与民族发展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只有广大家庭都致力于美好的家庭建设,培育高素质的公民,舍“小”家为“大”家,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和谐社区、美丽乡村等建设,才能在整个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二)家教的情感教化,有助于及时化解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家国两相依,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多元社会,随着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全面发展、普及,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交往等方式的深刻改变,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更加深入地加强与创新,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维护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讲究辩证法,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太松。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自治功能,让基层治理变成群众自己的事情,群众参与、群众商量,最终形成和谐美好的多元主体共治局面。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离不开家教的情感教化,家教的情感教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家教的情感教化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使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遵从了既定的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

    (三)家风的情感驱动,有助于涵养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风气。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对于社会中每个家庭来说,家庭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地方,还是我们心灵的归宿。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甚至有的人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碰到工作中的困难,通常是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指点帮助。反之,个人的思想行为往往直接影响到家庭中其他成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貌。特别是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每天同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群众对他们的作风好坏感受更直接、更具体,对他们家风的优劣看得更清楚、更真切,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党的作风的重要体现,要发挥“头雁”作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只有社会中每个家庭都具有良好的家风,才能为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打下基础。

    〔本文系2024年度全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探寻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BZXK20240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