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文化赋能为内核、以旅游产业为纽带,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和功能互补,构建农业、文化、旅游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农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近年来,亳州市依托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历史遗产和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但是,从实地调研来看,亳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作用不明显。
一、亳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困境分析
(一)统筹规划不足,协调推进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农文旅融合发展涉及农业、文旅、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相关主管部门管理职责不明晰,职能交叉重叠,统筹规划不足,资源整合效率低下。二是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由于政策导向、工作重点和管理职责不同,在产业规划、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等方面政策衔接不畅,部门协调推进合力不足。三是利益协调分配机制不完善。政府、企业、村集体与农户之间缺乏长效协同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削弱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资源整合不足,特色挖掘不深。一是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形成协同效应,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仅停留在简单的展示观光层面。二是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对农业生产过程、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未呈现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游客体验单一,难以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旅游消费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三是产业链不完善。以乡村中药材产业为例,产业链短,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未能将中药材种植、加工与文化体验、旅游消费深度融合。
(三)品牌建设滞后,影响力有待提升。一是品牌意识不强。亳州市农文旅融合项目众多,但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品牌定位不够清晰。十八里镇“芍花节”、五马镇“桃花节”活动均以赏花和摄影为主,未能有效结合亳州独有的“药膳”文化开发研学、康养等衍生项目,导致吸引力有限。二是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亳州农文旅品牌辨识度不高,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宣传策略,未能充分展示亳州的特色和魅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亳州药博会虽连续举办多届,但外地游客占比小,且缺乏与乡村旅游的联动宣传。
(四)专业化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既懂农业、又懂文化和旅游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亳州市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策划、运营管理、高品质服务人才缺口严重。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2%。二是资金投入有限。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尽管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一定扶持,但由于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导致部分项目因资金短缺无法顺利推进,或在运营过程中难以持续提升服务质量,限制了农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二、亳州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讨
(一)构建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循序渐进统筹推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合力。成立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农业农村、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职能,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决策机制,打破条块分割。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完善“政府+企业+村集体”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开发,保障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收益分红等方式共享发展红利,形成共同管理、共同开发、资源共享和利益互联的协同发展机制。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结合亳州“中华药都”特色,明确中药材种植、农耕文化体验、非遗等特色产业布局,对中药材种植基地、古井贡酒文化园、曹操故里等优势资源进行分类规划。
(二)深挖特色资源,推动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延长产业链。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构建中医药全产业链体系。开发“中医药+康养”项目,如建设药膳体验工坊、中医药文化研学基地,推动中药材种植与旅游、康养一体化。推动“文旅+电商”模式,通过直播带货推广亳州特产,建设线上文化商城。二是特色农业赋能旅游。依托亳菊、古井贡酒等地理标志产品,建设农业观光园,如亳菊采摘、酿酒工艺体验等,推动“农业+文创”融合,开发药酒、花茶礼盒等伴手礼。发展田园综合体,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发亲子采摘、农耕体验等业态,打造“农耕文化+生态休闲”示范点。
(三)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打造核心品牌。以“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为主题,设计中医药文化品牌形象,如华佗小药师,推出系列文创产品;联合古井贡酒、亳芍等品牌,打造“亳州礼物”区域公共品牌。二是创新营销策略。针对长三角、苏鲁豫交界客群,推出“康养亳州”“文化寻根”等主题宣传片,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合作,邀请有影响力的博主开展“亳州药膳打卡”“曹操故里探秘”等话题营销。三是深化区域协作。加入“皖北文化旅游圈”,与周边阜阳等地共享客源,设计跨区域文旅线路。对接河南省(商丘、周口)文化旅游景区,共建“豫皖文化走廊”,推动资源共享。
(四)强化政策支持,补齐人才资金短板。一是完善政策支持。制定专项规划,完善财税奖补、用地倾斜、人才资金等配套政策。二是强化人才支撑。挖掘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和熟悉当地文化传统的乡土人才,建立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机制,用好本土人才;联合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乡村旅游从业者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吸引外来人才。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设立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对创新项目给予资金奖补,利用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旅开发,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和社会资本充分参与的多元融资机制。
〔本文系2024年全省党校系统智库课题“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亳州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