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部分,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近年来短视频发展迅猛,加强短视频视域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短视频时长一般在十几秒至几分钟不等。2013年以来,我国短视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短视频因其内容短小精悍、信息传播便捷、精准推荐等特点,推动了其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内容社区。第54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青少年已经成为短视频使用的重要用户群体。短视频的应用,对未成年人增长见闻、培养才艺、拓展社交等有诸多积极影响。但由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生理发展受限、家庭监管不足、学校教育体系不健全、平台监管存在漏洞等原因,未成年人应用短视频存在信息泄露、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网络沉迷等妨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短视频视域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进行规范。
一、加强家庭监管教育
首先,加强监督与精细化引导管理。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对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进行全面监督。可以利用家长控制软件等工具,合理设置使用时间、使用时段和内容访问权限。家长要定期与未成年人一起浏览短视频,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浏览内容,引导他们选择有益视频,避免接触不良信息。其次,深化家庭网络素养教育内涵。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日常,通过家庭会议、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生动形式,向未成年人传授网络安全知识和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再次,构建和谐家庭沟通模式与环境。家长要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与未成年人的情感沟通。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我国青少年网民数约1亿6000万,其中“网瘾少年”超过2000万人,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在短视频使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困惑,使孩子远离网络诱惑。父母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养成运动、读书、旅游等健康的爱好,逐步消除孩子在短视频视域下权益受损的风险。
二、强化学校引导干预
一是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2024年,教育部开始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工作,提出要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各中小学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正式课程,针对短视频使用的特点和风险,教育部应当会同网络监管相关部门编写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应涵盖网络伦理、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网络欺凌防范等方面,并通过实践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二是加强心理辅导与干预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体系,配备充足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定期的心理普查、心理咨询预约、危机干预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因使用短视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三是深化家校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家校共建,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平台。学校可通过家委会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网络使用情况和心理状态,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使用短视频情况,双方共同制定和调整针对学生的网络保护计划,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三、优化短视频平台管理
首先,提升内容审核技术与机制创新。短视频平台应加大对内容审核技术的研发投入,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先进技术,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建立多维度审核机制,对短视频内容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加强对审核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确保不良内容无法在平台上传播。其次,优化算法推荐系统设计与伦理考量。平台应重新审视算法推荐系统的设计原则,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作为重要目标。针对未成年人用户,开发专门的算法模型,优先推荐具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内容。在算法中引入伦理审查机制,避免过度推荐刺激性、成瘾性内容,打破信息 “茧房”,促进未成年人接触多元化、健康化的信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次,强化用户注册与管理规范化。完善用户注册流程,采用多种身份验证技术。对于未成年人用户,平台应自动启动严格保护模式,包括限制使用时长、限制搜索关键词、禁止发布敏感信息、禁止打赏等功能。加强对用户行为的实时监测,建立健全用户信用评价体系,对发布不良内容、参与网络欺凌等违规行为的用户,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并将违规信息向相关部门报告。最后,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公益活动。短视频平台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各类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公益活动。定期发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报告,向社会公开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工作进展和措施,接受社会监督。
四、完善立法执法体制机制
一是提升法律法规建设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国家应加快完善短视频领域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用户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责任和义务,制定具体的不良信息认定标准、网络欺凌的法律定义和处罚细则。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为未成年人在短视频环境中的权益保护提供全面、有力的法律依据。二是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与协同机制。加大政府相关部门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执法力度,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大对平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平台,依法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技术手段、参与国际合作等方式,解决网络环境的跨地域性问题,确保未成年人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三是推动社会协同保护的多元参与和创新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项目。鼓励企业发挥技术优势,研发和推广有利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产品和服务。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在短视频蓬勃发展的时代,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需要家庭、学校、平台、政府和社会各方凝聚共识、协同行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网络。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道德使命。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栋梁之材。
〔本文系2024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教研咨一体化专项课题“短视频视域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研究”(课题编号:SZZX2024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