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日期:03-06
字号:
版面:第08版:谯城       上一篇    下一篇

安徽古井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新产品研发。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2025年的春天,一股股“新”风在谯城扑面而来。谯城上下用实际行动宣示了“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坚定决心,展现了“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

    产品向“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走进位于谯城经开区的安徽古井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药食同源类酵素饮品。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引领下,该公司深耕药食同源领域,将中医药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中医药创新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让产品更具技术前瞻性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酵素拳头产品已累计销售超1000万瓶,2024年产值1.5亿元,今年力争达到2亿元。”该公司总经理李宣衡介绍。

    2024年,该企业被认定为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添置了高端研发设备,增加了检测分析的研发手段,同时联合知名高校共同申报了第二个亳州市科技重大专项,主要研究方向是药食同源类产品开发,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是“中药智能发酵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

    “通过智能发酵,可以把药食同源类中药材的发酵周期从1年缩短到3个月,不仅提升了发酵效率,还能节约成本、增加产能,保障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该公司技术质量中心经理曹刚刚介绍,通过技术参数的设定,可以利用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发酵、投菌、检测、分析、反馈等中药发酵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不同区域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轮革命和变革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为此,谯城注重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育商、富商。

    据统计,2024年,全区研发投入5.17亿元、增长26.74%,总量居全市第1位。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23亿元。

    科技向“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场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为了最大限度地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谯城区注重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同时积极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夯实人才智力支撑,用好金融源头活水,畅通体制机制堵点,培厚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协和成药业从2005年销售收入几千万元,发展到2024年销售收入13亿元,靠的就是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日前,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维合介绍。

    据了解,该公司在创建之初,就主动联系安徽中医药大学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已有300多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符合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已连续10余年位居全国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出口前十强,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认识到生产力的提升已经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赵维合介绍,2023年,企业投资上马了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中成药及配方颗粒数字化、智能化车间项目。项目建成后,将通过数字化设备采集、处理、分析生产加工数据,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协和成药业只是谯城企业向“新”出发的一个缩影。

    2024年,谯城区先后与55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吸纳沪苏浙高校院所技术合同3803万元,居全市第1位。古井健康科技等3家企业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省级科创平台达17家,占全市的45%。振谯花茶大健康产业园获批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及以上孵化平台达9家,占全市的39%。上海中医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在谯设立成果转化中心。与河南工业大学全面合作,推动金刚石产业转型升级。集“产研创服”为一体的谯科创谷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在市对县区考核的10项指标中,全区9项指标居于全市前2位(其中6项居全市第1位),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创新百强区”。

    思维向“新”,加快构建创新生态

    实干托举梦想,奋斗成就精彩。

    2025年,谯城将牢固树立“往前走一步、往深想一层就是创新”的理念,敢于打破思维定式、破除条条框框,以创造性思维吃透政策、以超常规举措细化落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善于“借势而为”。谯城上下将牢牢把握“上下同欲抓科技、同力共为促创新”的发展态势,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优化中医药产业结构,加快中药饮片向配方颗粒、中成药转型升级,加大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等龙头企业培育力度。

    谯城将做大花茶健康产业品牌,积极申报“谯城花茶”集体商标;扩大白酒产业规模,支持徽皖酒业与民营酒企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发展;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优化新材料产业结构,发挥人造钻石产业园集聚效应,推动产品向终端消费市场延伸;紧跟新能源产业趋势,支持联滔电子与汽车整车制造头部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汽车零部件及内饰产业错位发展。

    善于“借鸡生蛋”。谯城将充分发挥背靠长三角和全省丰富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广“研发在域外、转化在谯城”“企业提需求、院所来攻关”发展模式,与更多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做优做强离岸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科创平台,让更多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在谯城汇聚转化。

    谯城将充分发挥科创园区、科创平台突破区域限制的优势,大力支持济人药业省技术创新中心、协和成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九洲方圆现代中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省级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的有效对接,尽快构建起“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动、高校院所协同”的创新生态。

    善于“借梯登高”。立足本土产业优势,在产学研、经贸、医疗、文化、旅游等方面,谯城将全方位对接“沪苏浙”地区,加快推进跨区域创新共建、协同共进、开放共赢。大力实施“人才兴谯”工程,持续健全人才工作体系,围绕谯城产业发展人才和技术需求,探索“离岸引才”“飞地引才”“科技特派”等柔性引才政策,探索在国内创新资源集聚城市、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人才工作站、研发机构,打造域外“人才飞地”,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同时,谯城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高标准建设谯科创谷产业园,为企业打造一站式、便利化“科创超市”,推动“成果同产业对接、人才同科技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集聚各方面资源,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  (记者 刘景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