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拼“亳”向上入佳境

日期:02-26
字号:
版面:第03版:重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在蒙城经开区内一家汽车生产企业总装车间,工人正在流水线上装配汽车。 胡卫国 摄 在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纺织工人在生产车间里赶制订单。 刘勤利 摄 在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对中成药产品进行包装。 陈显锋 摄

    一路向“新”的产业集群

    (上接01版)

    近年来,我市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抓好每一天,使劲往前赶,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奋力推动全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全省往前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争先进位。

    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2022年,我市全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首次进入全省前八位。“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1位。我市2024年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进入了全省前七。

    中医药产业是我市的首位度产业。近年来,我市举全市之力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全国中医药产业高地、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已形成集种子种苗组培繁育、中药材种植、医药制造、贸易流通、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2.6亿元、增长11.9%。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富有成效。去年以来,我市发挥沪苏浙招商工作组先锋队作用,密切联系、高频对接,先后与海亮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一批知名企业、院校达成投资意向。2024年全市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6个。全市招引沪苏浙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5个,总投资689亿元。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有力,全市累计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安徽销往沪苏浙的农产品和加工品,1/5是“亳州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65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98.7亿元、居全省第1位。粮食总产104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

    华夏酒城“名片”更加靓丽,我市现有白酒生产企业159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古井集团白酒产值达256.8亿元,“古井贡”品牌价值居全省酒企第1位、中国白酒行业第5位。

    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成绩斐然,我市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美丽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等荣誉,202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770万人次、总收入323亿元,分别增长6%、10.3%。

    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我市坚持向内提升城市能级、向外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新增6个连接河南省鹿邑、郸城、夏邑等地的省际快速通道建设项目。2024年,市中心城区和三县县城开发边界分别增加24、86.9平方公里。

    “六一战略”的全面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市多项工作“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2024年GDP增速快于全国、全省,领跑皖北,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1个、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皖北六市第1位;连续8年获全省脱贫攻坚和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好”的等次、全省唯一市,连续3年获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季度投资“赛马”连续2年获省政府激励,为皖北唯一市。中医药工作全省考评“九连冠”;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成功举办2024药博会,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聚力建设“4+6”产业集群,做强现代中医药、白酒及保健酒、高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走进古井集团智能园酿造工厂酿酒车间,但闻机器声,不见人语响。在这里,主角已由酿酒工人变成了各种高端生产设备。机械手臂、大型输送机、摘酒装置以及智能传感器纷纷大显身手,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精准调控下,高效协同完成从酿造、灌装到装盒、装箱的每一个生产环节。

    在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工人们围着锅炉上下翻炒的情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封闭的自动化炒药机,从上料到下料,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炒制。变化的不仅仅是省时省力,还有更加稳定可控的品质。

    这几年,我市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中医药及大健康、白酒及保健酒、绿色食品和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启动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212.1%,居全省第3位。

    总投资15亿元的奇瑞mini卡全球基地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酷哇亳州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总投资6.2亿元的亳芜园区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园项目联合厂房机电安装工程完成50%;总投资5亿元的昶威年产200万件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及5G滤波器项目3栋厂房已竣工并投产……

    去年以来,我市着力打造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区,全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群效应进一步彰显。全市现有江淮安驰、奇瑞新能源、吉利远程、酷哇科技整车(含专用车)生产企业4家,零部件企业31家,后市场企业107家,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87.2亿元、增长32%。

    近年来,我市持续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新”促兴,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2024年,我市六大新兴产业产值786.9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46.8%。

    未来已来,我市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编制《亳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聚焦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低碳能源、空天信息四大重点赛道,以及通用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梯次布局“4+N”未来产业体系,多方向、多路径开展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在向“新”而行,向“质”发力,将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