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母亲去亳州骨科医院做常规检查,原本担心流程复杂、环境压抑,却意外被这里的人情味“暖”到了。
细节里的体贴
刚进门诊大厅,一位佩戴党徽的导诊姑娘就小跑着迎上来:“阿姨腿不方便吧?我们用轮椅送您。”没等我开口,她已经利落地推来轮椅,又递上温水杯:“今早刚熬的红枣茶,天冷暖暖胃。”
一场特别的“偶遇”
等待时,走廊电视正播放医院的公益纪录片:屏幕里,一位骨科主任正婉拒患者赠送的红包,扭不过患者后将钱偷偷充入患者的住院账户里,并笑着说:“手术本来身体上已经很痛苦了,不能让患者心也跟着痛。”
坐在旁边候诊的一位大爷看到这一幕,忽然插话道:“哎,这个主任我认识!”
他一边说着,一边摸出手机翻找照片,边点开边笑道:“上回这主任带人来俺村,给做过手术的病人随访,问这问那,可仔细了!俺村里身体不得劲的,都赶紧去找他瞧瞧。”
他递过手机给我看,画面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们围着几位村民,认真地查看他们的情况。而他指着其中一个人,感慨道:“你看,他当时还给俺讲膝盖咋保养,说俺这老毛病年头久了,得注意不能总蹲着,天冷了得戴护膝。”
藏在角落的温暖
最让我触动的是刚进医院时看到的提示牌——上面写着:“如腿脚不便,请免费到急诊或门诊领取轮椅或推车。”母亲悄悄说:“连这个都提前想到了,生怕有人不方便,比我闺女在家照顾得还细。”
一份传递的善意
临走时,导诊台的姑娘追出来塞给我两张“义诊活动”邀请函:“周六医院在南湖广场有义诊活动,能免费检查身体,还有医生现场讲解健康知识,阿姨有空来看看呀!”后来才知道,他们医院经常在广场、小区组织义诊公益活动。
后记:
如今母亲常念叨:“人家医院连垃圾桶都擦得锃亮,接诊的娃娃们见人就笑。”或许这就是亳州人信赖这里的理由——技术之外,那份把患者当亲人的心意,早藏在每一句问候、每一处设计、每一次伸出援手的温暖里。 (谷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