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探索亳州路径?
让我们从亳州“新春第一会”中找答案。
“新春第一会”强调:我市将坚持以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把应用型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既关注产业的未来,又布局未来的产业,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互促并进,着力构建具有亳州特色的“4+6”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有中生新”。聚焦中医药、白酒、食品、煤电、建材、化工、纺织等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培育发展中医药、白酒、建材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和示范园区,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老树发新芽”。
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聚焦生命健康、高端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居)、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领域,提升产业培育质效,做大做强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并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树木变森林”。
推动未来产业“无中生有”。加快编制《亳州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亳州市“十五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生命科学、通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低碳能源、低空经济等五大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首位推动合成生物制药产业,大力发展以植物药提取成分为基础的生物医药,积极探索微生物重构中药活性成分途径。围绕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拟定领域、方向,全力引进优质项目,发展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和多元场景,推动“小树变大树”。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谁来站“C位”、唱主角?
毋庸置疑,是企业。
亳州“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倾斜,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和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
要加大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力度。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引导支持产业链和创新链“链主”企业牵头,强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加快行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转化应用。
要加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力度。重点依托规上企业,建立科技领军培育企业遴选机制,“一企一策”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省级科技领军培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市科技攻关任务、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鼓励重点企业提升研发投入和组建研发机构,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新突破。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当然还需要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切实让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果有回报。
方向已定,路径已明;贵在落实,重在执行。
亳州“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当好创新发展的“服务员”。科技、发改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积极作为,抓好业务指导和服务,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市直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要甘于坐“冷板凳”。科技创新非一朝一夕之功,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市上下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甘于坐“冷板凳”、潜心搞科研,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要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持续做好“放”和“活”的文章,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创新、研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大科技领域财政投入,抓好各行各业投入,支持高校院所投入,加快补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短板,推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要以过硬的作风作为保障。无论是做好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还是做好其他工作,都需要以过硬的作风作为保障。要深入践行“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坚决杜绝脱岗离岗、工作懒怠、自由散漫和效率低下、敷衍塞责等不良行为,以过硬能力作风保障高质量发展。
新的一年,我市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各项任务,深入实施“六一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记者 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