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发扬华佗医学 服务当代民众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15版:药都       上一篇    下一篇

张杰教授(左一)向华佗医学分会赠送“神医华佗”“华佗赋”等书法作品。

    “研究华佗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把其理论经验拿来使用,又把使用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体会加以总结和归纳,这也是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经典理论,掌握经典理论,积极投入临床实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把中医药继承好,把华佗医学发展好。”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国医名师、华佗医学传承名师张杰表示。

    张杰是安徽省首届名中医,安徽省首届国医名师,华佗医学传承名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生导师,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对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疗经验丰富,独创“虚、毒、瘀”理论、“肝脾建中”理论、“脾阳为本”理论等指导临床。在学术领域及群众中享有盛誉,得到同行的公认。

    近日,张杰在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华佗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作了关于《从华佗精神浅谈中医临床》的专题报告,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概括华佗的贡献与精神,分享结合华佗思想的临证心得,并提出几点传承华佗医学的设想,强调重视华佗著作的研究,要结合著作条文在临证中体悟华佗真意,并使其回归临床。

    探索华佗医学之路

    张杰说,关于华佗,有种观点认为,华佗本名应是华旉,从文字释义看,其实佗与旉都契合华姓,华这个姓,有言出于子姓,“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其后以邑为氏”,《古今姓名书辩证》也认为:“华姓,出于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姓”,有言出自姒姓,“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以居邑名为氏”,而华山在《水经·渭水注》记载中:“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可见“华”字的起源,总不离花与美之类的意思,而旉呢,被认为同“敷”意,《篇海类编·通用类》引用《易经》并作出释义说:“旉,《易》:震为旉,花之总名”,《汉书·礼乐志》则有“朱明盛长,旉与万物”,颜师古注释认为,旉是“开舒”的意思。元化,合起来理解,可以是造化、天地的意思,分而释之,“元”,是大,是善,“化”,亦同“花”意;而佗这个字,在《集韵·戈韵》中有释义“一曰美也”。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华佗,还是华旉,与表字元化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定程度上也能较好反驳,“佗”一词与印度梵文的神药“阿伽陀”相关,而把华佗认为是外国人的谬误。

    “华佗在中医学领域,可谓是全方面的大师。他是全科医生、养生达人、药学宗师、麻醉先驱、外科鼻祖、针灸大师。他满怀医者仁术,无暇顾及明哲保身之法,以至于身亡于刀下,书亡于狱吏,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千古遗憾。华佗虽身遭戕害,而学术尚存。”张杰说,唐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皆引用了华佗遗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华佗方十卷等,可见华佗的医药方书确有传世。况且他的弟子吴普、樊阿、李当之等在医药学方面继承了华佗的学术思想,皆有较大的成就,不可能没有传世之作的。华佗之术仍有待我们继续挖掘。

    张杰表示,说华佗是“全科医生”,从所留医案可以看到,《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同时,华佗的“全”,不仅在于治病的广度,也在于其泽被后世的辩证思想;华佗重视脏腑辨证,在《中藏经》中,将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逐一论述;华佗治疗上也注重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精炼如神的诊断方法;脉诊与望诊的造诣,可谓出神入化,令人叹服。对于脉学的评价,《华佗别传》表示“其验若神”;《中藏经》也有凭脉断定死生的记载;对望诊辨病、断死生的记录也均载于史册,在这方面华佗的成就可谓超绝。此外,华佗独到的特色疗法也被记录在传记里,包括食疗、物理疗法、针灸、情志疗法等。

    华佗是“养生达人”,因其“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他发明了第一套运动体操。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

    华佗是“药学宗师”。195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写的是吴普等著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作为华佗的弟子,吴普和李当之对药物学的研究自然是秉承于华佗,他们分别撰著的《吴普本草》和《李当之药录》以及吴普等著述的《神农本草经》也大概率有华佗的药学经验在里头,因此也有一种说法,《神农本草经》出自华佗手笔,当然,这需要继续考证。陶弘景认为《神农本草经》“疑为仲景、华佗所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何爱华教授写的“华佗与神农本草经”一文中认为“华佗或以华佗为代表的这一学派的医家,与神农本草经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华佗对药方的研发和应用也有记载,他创制了漆叶青黏散、麻沸散等。

    华佗是“麻醉先驱”,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汤。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世界药学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药可能是由中国传去,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最精此术”。

    “随着麻沸散的成功研制,华佗为开展外科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可能。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华佗在外科手术方面的经验和信心也与日俱增,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在为曹操诊治之前,他已经有了开颅治愈疾病的先例和经验,否则,他断不敢赌上身家性命拿曹操练手。”张杰说,因此,华佗被称为“外科鼻祖”。

    此外,华佗还是“针灸大师”,史料记载:“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探求华佗医学精神

    “华佗拥有济世为怀的仁爱精神。”张杰说,华佗不慕名利,沛国相陈珪曾经推荐他做孝廉,太尉黄琬也曾征聘他去做官,他都选择拒绝,他宁愿游方摇铃,为人民大众治病。华佗认为,在民间治病救人才是为医者的本分,是仁者爱人的根本,不仅治疗官宦权贵、普通官吏,更是治疗了数不胜数的无名百姓。其诊疗精细,治疗因人而异,根据病人的情况,开具不同的治疗方法。

    华佗务实求真的治学精神在于,华佗青年时期即“游学徐土”,先后到过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积累了大量医疗实践的经验。在培养后学方面,吴普继承了华佗在方药上的成就,还学会了五禽戏,常加练习,到九十多岁时牙齿都还坚固,还受过魏明帝的召见。樊阿掌握了针灸的方法,并多有创新和发展。别人不敢下针的穴位,樊阿能大胆施针,病人很快就痊愈。他还学会了食疗养生的方法,服用特制的药物,活到了一百多岁。李当之年少时就跟随华佗学习,通晓各类医学经书,得到华佗的真传,还写了一本关于药草的著作。

    张杰说,华佗拥有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华佗总结了具有麻醉特性的药物,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这两者结合,增强了麻醉的程度,也提高了外科手术的疗效,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同时,华佗还拥有处处透显的老庄精神。张杰认为,华佗的医学精神,其根仍在老子、庄子的思想精神。

    老庄故里涡水与华佗故里亳州同属淮河流域,相距咫尺,生于斯、长于斯的华佗,不可能不受到老庄之学的影响,其摄生养生、追求长生的倾向,明显地呈现出道家学说的本色。华佗提出的“天人合一”“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等思想很明显来源于涡水文化道家老庄的哲学观。

    此外,如何传承华佗医学?张杰认为,关于华佗的著作,当以《内照图》《中藏经》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于内科而言,《中藏经》又是重中之重,关于《中藏经》中诸论,应当熟悉,而从体系而言,当从“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从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生死逆顺”,在门诊中所能遇到的毕竟是少数,而虚实寒热之辨,更应着重了解。

    张杰表示,从医五十多年,他对中医药的最大体会就是,医药理论丰富、遣方调剂灵活、药材来源广泛、炮制加工玄妙、临床疗效神奇、发展潜力巨大,是百姓福祉、文明奇葩、人类瑰宝。

    “我真诚地希望大家积极学习华佗的经验,参悟其中的元经秘旨,并以华佗为楷模,做到‘发扬华佗医学,服务当代民众’,并让学习与实践成为自己的本能,在无为自化中,提升自我。”张杰说。                (记者 赵琳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