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着力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有效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全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24年,亳州金融监管分局引领辖内银行业保险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结合亳州发展特色,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聚力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亳州金融监管分局细化工作举措,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通知》,细化产品创新、支持中医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新质生产力等14项措施,指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中药创新药、提取物和配方颗粒、中药饮片数字智能车间、中药延伸产品技术研发等项目。
创新金融产品。亳州金融监管分局指导银行机构破解中医药科技创新融资难题,创新推广“药商e贷”“研发贷”等10项信贷产品,支持科技赋能中医药产业。引导保险机构靠前服务,开发药物质量安全责任险以及白芍、桑皮、菊花等11项中药材种植商业性保险产品,探索中药材完全成本保险、中药材目标价格保险、中药材溯源产地保险,缓解因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经营损失,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风险保障金额9900余万元。
优化金融服务。聚焦中医药科技型、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发展主体,亳州金融监管分局围绕知识产权融资难点,宣传推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公司结算、票据等一揽子金融产品服务。推动“政策性保险+商业性补充保险+银行跟进授信+第三方监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全方位支持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累计为安徽亳州中药材种植联合研究中心“1+8+N”、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11个项目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13亿元。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围绕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亳州金融监管分局协同市发改委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建立市县分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专班。强化数字赋能,线上线下结合提升走访对接效率,依托政府官网官媒发布告知书、一封信、宣传手册等,宣介融资政策和在线申报方式,助力银企“双向奔赴”。
截至20024年12月末,通过该机制累计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25户,居全省第3位,非试点市第1位,累计授信金额75.17亿元,位居非试点市第3位。小微企业获贷率居全省第一。
围绕支持民营小微、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亳州金融监管分局制定小微、普惠型涉农贷款信贷计划,压降企业融资成本,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乡村振兴考核评价,督促机构提高普惠金融考核占比。结合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面,督促金融机构细化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帮助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周转困难。截至2004年12月末,累计投放无还本续贷134.47亿元,同比增速27.03%。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
为了加大小微企业融资对接力度,亳州金融监管分局指导银行机构建立“大数据+名单制”对接机制,结合“新农经营主体”“千万工程”及“精品示范村”等专题活动,持续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优化新农主体、返乡创业人群、小农户、“新市民”等金融服务,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乡镇支行网点与乡镇党委政府“结对子”,建立动态推送名单+实时线上扫码+线下专人对接的金融服务模式。扎实推进“普惠金融推进月”,累计开展宣讲活动734次、触及市场经营主体12367户。累计为2.9万新农主体提供信贷支持144.51亿元、为77.74万户民营企业提供信贷1603.57亿元。
助推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
2024年,亳州金融监管分局着力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以项目为中心,分类施策提供融资服务。组织辖内银行机构对34个保交房项目开展走访对接,分类施策,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截至2004年12月末,我市“白名单”项目共39个,数量、审批金额、投放金额均排名全省第5位,有6个项目经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修复后纳入“白名单”,修复数量全省最多。贷款投放率94.2%,居全省第4位,4个保交房攻坚战项目贷款投放率100%。
亳州金融监管分局以监管为引领,发挥大型银行主力军作用。联合住建部门制定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方案,成立保交房工作领导小组,并督促辖内银行机构建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落实方案和尽职免责管理制度,完善制度流程,推进政策落地落实。建立房地产金融政策汇编,加强政策传导,特别是督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主动承担主办行责任。
亳州金融监管分局以机构为载体,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与住建部门加强联动,召开政银企“房地产融资协调会议”10余次,畅通沟通渠道。建立主办银行7个工作日出具书面审核“明白纸”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对不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组织银行与企业见面沟通,建立推送融资需求——问题修复——再次推送——提供融资的闭环机制。推动6个项目在修复后纳入“白名单”。对于修复难度较大的项目,通过协调银行机构退还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保证金、解封账户冻结资金、通过融资协调机制追回抽挪资金,积极推动多种渠道提供支持。
有效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为了有效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亳州金融监管分局聚焦精准支持。针对肉牛、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风险保障缺口,持续丰富特色农产品保险产品供给体系,及时调研市场价格波动对肉牛养殖产业的影响,全国首单肉牛价格指数“保险+期货”保险、全省首单“惠牛保”全产业链菜单式保险相继落地亳州。
聚焦增品扩面,亳州金融监管分局引导辖内保险公司扎根亳州本土,特色农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51.36个百分点,占比提升至15.99%;服务特色产业,创新推广中药材完全成本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防止增产不增收,中药材种植保险涵盖白芍、牡丹、白芷、丹参、白术等道地药材和其他主要品种。
聚焦风险保障,亳州金融监管分局完善灾害应对服务措施,印发《灾害事故应对处置办法》,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站稳人民立场、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开展安责险业务主体增至13家,安责险提供风险保障3122.09亿元,同比上升22.75个百分点。
聚焦惠民服务,亳州金融监管分局扩大“惠民保”覆盖面,通过专项监测、下发3次通报、开展7家次约谈等,累计为7.11万人提供风险保障,健康、养老保险保费收入32.12亿元。印发《关于推进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深入开展风险查勘行动的通知》,指导6家机构牵头制定相关险种风险减量服务标准,并在行业内推广,累计为12809家次企业提供风险排查、风险预警提示、应急演练等服务31925次,推进风险减量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全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为了全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信访举报突出问题,亳州金融监管分局建立“就事论事、彻底解决—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建立机制、防止再犯”长效机制。开展保险代销业务专项抽查,对于担保不知情等违规问题推动“双录”“人脸识别”落地。
强化与地方部门协调联动,完善消保工作机制。亳州金融监管分局与人行亳州市分行共同签署消保工作合作备忘录,建立消保协调机制。会同市中院、司法局推进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建设,协同法院在“总对总”在线调解平台,与市中院、三县一区基层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实地调研推进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建设,指导协会从金融机构选聘兼职调解员,争取法院对调解员培训指导和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支持,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亳州金融监管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年新起点,该局将持续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紧紧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结合亳州地方特色,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刘景侠 刘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