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新”出发向“质”而行 金融着墨写好服务亳州新篇章
日期:01-13
药都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走访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商户,深入了解融资需求。 袁媛 摄
药都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走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堵点。 马婉丽 摄
药都农商银行与利辛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任晓菲 摄
回溯2024:硕果累累振奋人心
作为扎根亳州本土的金融力量,药都农商银行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监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秉承“金融为民”初心使命,锚定“六一战略”目标,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传递品牌温度,全行资产规模突破715亿元,贷款累放1047亿元,存贷款市占率稳居辖内金融机构首位,交上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
深扎根,金融服务渗入“三化进程”。专注“三农”主业做文章。专注“三农”主业、紧扣“三头三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先后与农发行、利辛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力赋能“千万工程”建设。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研发推出了“花茶电商贷”“粮商乐”“活体抵押”等10余项专属信贷产品,以服务产业化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全行涉农贷款余额341亿元,占全市银行业的三分之一以上。专注地方招牌谋实策。聚焦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立足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级市场,以金融链串起产业链打造了“金农信e链”平台,创新推出“道地药材预期收益贷”“金农药商信用贷”,破解中医药产业链中存在的应收账款积压、预付资金紧张等经营难题,为中医药产业发展蓄势赋能,中医药贷款余额137亿元。采取产业链上下游共享用信模式,携手古井集团建设白酒供应链平台,助力白酒产业链融资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专注服务实体出实招。深耕金融五篇大文章,针对科创企业存在的高成本、急周转等融资难题,靠前一步,消除融资阻梗,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不看砖头看专利”的“技术流”信用评价体系,联动政银企三方资源向科创企业倾斜。
深融合,点数成金支持“三大行动”。科创驱动优品牌。以科技提效能,深挖“首贷”、发力“快贷”,持续对拳头产品优化升级,重构“金农易贷”系统,细化客群划分,引入人工智能模型,打造业务办理灵活便捷、移动营销效果突出的“指尖信贷”平台,重点打造微信小程序移动金融平台,推动业、技、数深度融合。数实融合优服务。发挥展业平台“无纸化、移动化”优势,传承大数据时代“背包银行”精神,做深做透移动金融服务,流动服务车、移动PAD进村入户、进园入企,实现“五进”工作在村一级全覆盖,150名金融助理“两脚生风”将面对面的金融服务送至家家户户,累计走访农户2.4万户,解决融资需求1.5万个。数智赋能优渠道。2024年,增设26个助农取款点,为农户提供小额存取款、转账、生活缴费等服务,打造农民家门口的“数字便民银行”。延伸“金融+政务”服务模式,聚焦“关键小事”深化政务数据应用,解决群众错时、延时办事痛点。
深链动,引聚活水赋能“四项指数”。降本增效惠民。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并持续探索新型农业主体经营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覆盖率达69%。灵活运用“减、免、缓、降”等各类政策工具,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驰而不息便民。推出超时补偿服务机制,化客户等待为时光享受。结合老年群体特征,推动开展适老化网点改造,营业网点设立老年客户“绿色通道”,提升银发群体在金融服务中的获得感。精业笃行利民。打造特色收单商圈、“文旅一卡通”等,与亳州文旅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支持亳州文旅产业转型发展。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主体责任,班子成员每周进行一次公开接访,拓展消费诉求渠道。利用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宣传队伍,聚焦“一老一少一新”等重点群体,用力、用情推动“温暖消保”工作走深走实。
展望2025:蓝图笃定方向明晰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之年,药都农商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亳州市“六一战略”“六区建设”总体目标,聚焦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创优模式机制、创强服务品牌。
走新契合发展特色之路。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大数据创新应用能力,推深“亳芜e贷”“金农药商信用贷”“花茶电商贷”等系列契合亳州发展的特色产品,“逐企施策”“一企一策”,以敢贷、能贷、善贷的信心和决心倾力支持亳州各类企业发展。
走实为民服务增效之路。发挥小微企业金融专员效用,深入开展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工作,确保推荐千企万户大走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推荐清单”内小微企业应贷尽贷、能贷快贷,不遗余力提升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走稳实体经济支持之路。围绕全市“药酒农旅”四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集群,向新而动攻坚融资堵点、向智而行深耕金融五篇大文章,实现产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以“心”服务激活“新”动能,有效促进金融资源更充沛地流入产业发展“神经末梢”,助推产业集群培强做大、向“数”而兴。加大经营实体资金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输血供氧”,为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注入金融之力。
(任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