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亳州晚报

为发展献计 为民生建言(下)

日期:01-12
字号:
版面:第07版:关注市两会       上一篇    下一篇

    张东洋代表农工党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大力推广“嵌入式”养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嵌入式”养老是指将专业养老机构与社区有机融合,在社区内部设立集餐饮、医疗、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场化运营机构,为老年居民提供日间照料、就医问诊、助浴理发、健身娱乐等服务。针对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情况,我市不断完善居家社区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5家。

    张东洋建议,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多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宣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在地理位置、产品服务、管理模式上具有的优势。同时,组织开展体验活动或开放日活动,通过邀请老年人及其家属免费参观、短期试住等多种方式增进居民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的了解,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张东洋建议,建立民政、卫健、财政、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规划设计,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优先在老龄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的位置选址布局。充分整合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用好社区“金角银边”,因地制宜探索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嵌入式”养老发展路径。

    张东洋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审批流程,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价格优惠等方面提供长期稳定的扶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嵌入式”养老服务。对已建立起的“嵌入式”养老机构加强监管,督促养老机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强化数字赋能,搭建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张东洋提出,要注重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与养老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探索从“人才培养”到“人才输送”的产教融合机制。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可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完善养老护理员持证奖励、入职奖补等优惠政策。

    潘承尧:

    提升数智化水平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潘承尧代表致公党亳州市基层委员会发言时建议,以实施“数字亳州”建设为抓手,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中医药、工业、农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潘承尧建议,夯实数字化基础能力,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加快5G、高速宽带、移动物联网等新基建建设,推动遥感卫星、高低空视频监控、无人机等资源的布局布点,按需进行视频补盲建设。拓宽数字技术多元投融资渠道,采用设置专项资金、奖励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降低企业数智化转型成本。

    潘承尧建议,提升数据要素应用水平。支持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牵头搭建中医药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农业产业综合应用平台、智慧文旅等产业大数据平台。聚焦“数据要素X”,依托亳州城市大脑,探索专题数据库和行业大脑建设。整合视频监控、物联网、卫星遥感等资源,汇聚种植、加工、生产、贸易等全产业链数据,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做到数据互通、信息互联、资源互享。支持古井集团、文旅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开放平台和资源整合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互利合作,构建产供销一体的全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提升。

    潘承尧提出,要支持数智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赋能,在制造业领域鼓励企业引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关键生产环节单台设备智能化改造”支持政策。在农业领域推广基于数字技术的绿色种养模式,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种业、智慧农机。在中医药领域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中医药服务交易平台,汇聚国内外“产、供、储、销”动态数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中医药“五链”融合。在文旅领域开发“云游亳州”App小程序,打造“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养生亳州云体验馆”等,开展VR旅游、云展览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推荐、定制化服务、沉浸式体验项目。强化企业培育,建立“一企一档”信息库,实施企业“数字画像”诊断工程、“智改服务”引培工程,分层分类分梯度纳入培育。

    赵锋:

    全力支持科技创新 加快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赵锋代表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员会发言时提出,要全力支持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加快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支持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拓展食药同源大健康、草本美妆等新赛道。2024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3亿元、增长12%。科技创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锋建议,抓住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机遇,从研发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争取省级层面更多支持。设立科技研发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基础研究的投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赵锋建议,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强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注重发挥现代中药安徽省创新研究院项目和华佗中医药研究院项目作用,争取多出、早出研究成果。学习合肥经验,逐步完善涵盖技术、资本、政策、创新、人才、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进“四链”融合。加强科创服务,高效开展科技赋能现场会、“双创汇”走进亳州等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见效。

    赵锋提出,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创新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融资;支持我市饮片企业提档升级,通过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和兼并重组,提高企业技术含量;支持亳药集团做大做强;协调支持九洲方圆制药等龙头企业尽早转移有竞争力的大品种,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

    赵锋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我市引进人才的各项政策,对有意向到亳州就业创业的各类中医药人才给待遇、强保障、优服务。注重发挥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现有人才培养机构作用,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注重借智借力,借助长三角区域的中医药科研团队和人才力量,为我市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